生态环境部近日就《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 轻型电动汽车(征求意见稿)》《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 动力电池(征求意见稿)》等标准公开征求意见。这两项标准的制定意味着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迈出重要一步。
4月7日,记者从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了解到,深圳市近期印发《关于统筹做好深圳绿色金融大文章支持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的行动方案》),提出19条具体举措,加力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服务深圳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
铝产业是第一大有色金属产业,铝冶炼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对相关企业有何影响?多位业内人士表示,90多家电解铝企业将纳入全国碳市场管理,预测未来年度碳配额缺口可达34万吨,企业将面临额外成本。但长远来看,这将有效促进企业进行节能降碳和升级改造。
根据清华大学的研究,在不考虑电力结构调整的情况下,到2030年火电能效提高的降碳潜力仅1.4亿吨二氧化碳左右,而工业节能减碳潜力高达13亿吨二氧化碳。如果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扩大到建材、钢铁、有色、石化、化工等工业行业,其管控的碳排放量将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70%左右,具有为实现碳达峰目标贡献80%减排量的潜力,其中非煤电行业减排贡献达到60%。因此,扩大行业覆盖范围是充分发挥碳市场在实现国家“双碳”目标中的作用的必然要求。
扩围后,我国碳市场覆盖排放量将超过全球其他主要国家和地区碳市场覆盖排放量之和,彰显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综合运用经济手段加快推进低碳转型,为全球气候行动注入强劲动力。
近日,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引发不少讨论,尤其是关于中国将如何应对这些政策。要清醒认识到,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美国虽然退出了《巴黎协定》,中国将始终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近期,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首批核证自愿减排量完成登记,标志着全国碳市场建设又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近日,国家认监委正式发布《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通用实施规则(试行)》和中国产品碳足迹标识,这是我国首个系统性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文件。该文件的发布,标志着构建全国统一的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工作取得关键突破。
当下,全国碳市场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启动上线三年来成交额约270亿元,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但仍存在一定局限。目前,全国碳市场仅聚焦能源供给侧行业,交易主体也仅涵盖供给侧企业。从碳市场发展路径规划以及国际先进经验来看,未来全国碳市场要想进一步拓展与优化,提高市场活跃度,循序渐进将能源需求侧纳入行业覆盖范围,并逐步引入需求侧工业企业乃至个人消费者参与市场交易是必然趋势。
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是支撑工业企业和园区提升能耗双控和碳排放双控管理水平的信息系统和基础工具,为加强工业节能降碳管理,支撑构建系统完备的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编制了《工业企业和园区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设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