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以下简称“澳碳所”)于2024年10月30日正式挂牌成立。“澳碳所成立的初衷是想做沟通国内和国际的桥梁。”近日,澳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所总经理孟萌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怎样看待社会资本参与碳市场建设?澳碳所对绿色能源、碳金融产品有怎样的布局?澳碳所如何在《巴黎协定》第六条框架内发挥作用?
时隔七年后,2024年1月22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即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简称CCER)重启。9月,CCER签发流程重启。截至2025年2月11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及信息平台内共有11个项目在公示中,67个项目结束公示准备申请登记,14个项目获得登记。有项目开发者、投资者反映,CCER项目,尤其是近年升温的林业碳汇项目的签发慢于预期。为何CCER项目签发缓慢?严格的审批对中国碳市场发展有何意义?重启的CCER如何避免重蹈七年前的覆辙?
2月12日,生态环境部官网消息,生态环境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共同印发《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第五批)》,包括5个重点方向共103项低碳技术。其中,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类20项;重点领域降碳类59项,包括工业领域降碳类(28项)、建筑领域降碳类(11项)、交通领域降碳类(15项)、农业领域降碳类(5项);储碳固碳类3项;数智赋能类14项;非二氧化碳减排类7项。
为进一步规范钢铁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报告与核查工作,巩固和提升数据质量,生态环境部依据《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于近日印发实施《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 钢铁行业》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技术指南 钢铁行业》两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技术规范。围绕其中的重要内容、关键问题,本报刊登国家气候战略中心等权威机构专家的深入解读,并以系列形式刊发。
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碳信用机制作为促进可持续发展转型的重要市场手段,其作用日益凸显。截至2024年底,全球12个主要国际碳信用登记处已注册超过6200个项目,全年签发的碳信用达到3.0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自《巴黎协定》签署以来,累计发放的碳信用已超过21亿个。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的地方碳信用机制也取得显著成果,为全球碳信用市场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纳税人发生碳排放权交易、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应按销售“无形资产-其他权益性无形资产--配额”计算缴纳增值税,适用6%税率。
为进一步规范钢铁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报告与核查工作,巩固和提升数据质量,生态环境部依据《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于2025 年1月21日印发实施《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 钢铁行业》。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技术指南 钢铁行业》(以下简称《钢铁核查指南》)是指导碳排放核查组在接到核查任务后,按照统一的技术方法和报告格式对钢铁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内容进行全面核实、查证、记录的技术规范。核查组的组建和管理等流程规定,依据生态环境部于 2021年3月印发实施的碳排放核查通用指南《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指南(试行)》执行。
近日,生态环境部联合国家统计局、国家能源局印发了《关于发布2023年电力碳足迹因子数据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在《公告》中得出结论:全国电力碳足迹因子为0.6205kgCO2e/kWh。这一数据是基于多种发电类型(包括燃煤发电、燃气发电、水力发电、核能发电、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光热发电、生物质发电和输配电)的碳足迹因子计算得出的加权平均值。
2024年,CCER市场在政策支持和市场机制的推动下取得了显著进展,新增了多个方法学,进一步丰富了市场项目类型。2025年,CCER市场或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近日,生态环境部联合有关部门公布低浓度瓦斯和风排瓦斯利用、公路隧道照明温室气体自愿减排(CCER)项目方法学,进一步丰富了CCER市场的项目类型。南华大学碳中和与核能发展创新研究院院长张彩平指出,新增方法学项目年减排量约480万吨,可产生4.8亿元左右的减排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