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25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围绕重点排放单位名录管理、数据质量管理、配额分配与清缴三大核心领域部署 15项具体举措,推动碳市场从“制度框架期”转入“提质增效期”。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李高今天(4月16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要朝着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方向来持续推进,成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一张靓丽名片。在谈到林业碳汇与碳市场问题时,李高表示,林业碳汇已经进入了碳减排市场,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项目类型,这项制度既服务美丽中国建设,也为中国的碳减排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首份《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工作“知识会”》(以下简称“知识会”)。作为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的第一份工作指南,“知识会”集实用性、易懂性、时效性、权威性为一体,以问答形式解决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推进过程中的共性问题,有效支撑试点工作科学、稳妥、高效开展。
为统筹做好2025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工作,保障市场健康平稳有序运行,根据《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现将重点排放单位名录制定、数据质量管理、配额分配与清缴等有关工作要求通知如下。
我国绿色低碳正向纵深挺进。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产值较大,涉及面广,同时也是碳排放大户。碳排放权交易覆盖三大行业,将关系到行业走势,也将进一步凸显我国降碳的决心和布局。其影响究竟几何?将如何落地推进?
为落实《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要求,支撑全国碳市场顺利扩围,碳平台以发电行业碳市场管理经验为基础,上线扩围行业质控方案、月度存证、三级联审等功能,构建8类数据质量校验规则,组织扩围行业的900余家企业开展三轮平台功能测试,通过“实战练兵”帮助企业熟悉市场规则。目前,全国碳市场扩围信息化支撑准备就绪。
全国碳市场扩围后,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核查、计量检定校准、煤样化验检测、能碳管理平台建设、碳市场培训教育等方面将释放大量需求,为相关第三方专业服务业态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一年来,全国碳市场运行平稳有序,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市场活力进一步提升,重点排放单位碳减排意识持续加强,配额清缴完成情况全面趋好,各类经营主体踊跃参与,自愿开发和实施减排项目,碳市场功能不断显现。”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表示,两个市场通过碳抵消机制互补衔接,共同构成我国完整的碳市场体系,实现对减排主体的全覆盖,助力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今年3月6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首批核证自愿减排量(简称CCER),总计9个项目的948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完成登记,随后从3月7日起首批CCER启动交易。到4月7日,CCER交易已经“满月”。自愿碳市场目前覆盖了哪些领域?各类主体参与交易将带来什么效果?未来自愿碳市场将如何进一步发挥作用?记者进行了相关采访。
生态环境部近日就《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 轻型电动汽车(征求意见稿)》《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 动力电池(征求意见稿)》等标准公开征求意见。这两项标准的制定意味着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迈出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