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鼓励更广泛的行业、企业自愿参与温室气体减排行动,规范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实施、审定和减排量核算、核查工作,我们根据《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制定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 甲烷体积浓度低于8%的煤矿低浓度瓦斯和风排瓦斯利用(CCER—10—001—V01)》(以下简称《方法学》)。现予以发布,并就做好《方法学》贯彻执行通知如下。
2024年,全国碳市场已正式运行三周年,碳交易价格上涨明显。CCER重启开户4500余家,首个完成登记的CCER项目落地;生态环境部官宣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将被纳入全国碳市场,届时全国碳市场或达4000家交易主体。与此同时,准入碳排放权交易的券商机构数量扩大至18家。
参考国内外温室气体自愿减排相关产品交易的收费情况,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收费项目包括开户费、年费和交易手续费。现阶段,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收取开户费2000元/户,年费1000元/年,市场初期对纳入全国和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暂免收取。挂牌协议交易手续费按照成交金额的6‰双向收费。
12月31日,全国碳市场2024年交易正式收官。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数据,2024年,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以下简称,“CEA”)年成交量1.89亿吨,年成交额181.14亿元,创全国碳市场2021年上线交易以来年成交金额新高。其中,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3702.74万吨,成交额36.31亿元;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量1.52亿吨,成交额144.82亿元。
北京绿色交易所副董事长、北京绿色金融协会秘书长梅德文27日在2024工业绿色低碳大会上表示,中国碳市场目前有两个重要信号,一是碳市场扩容扩围,从配额总量来看,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二是碳市场价格稳中有升,4月24日,中国碳市场价格历史性突破百元大关,目前稳定在100元左右。截至12月中旬,中国强制碳市场交易量6.24亿吨,交易金额约424亿元人民币。
现阶段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交易主体为法人和其他组织,其中,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注册登记机构、交易机构、审定与核查机构等《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明确限制交易的法人和其他组织,不得参与交易。后续将根据市场运行情况,逐步开放自然人交易。
12月26日,在浙江宁波举行的全国首个无废低碳产品认证发布及碳减排量交易发布会上,两笔无废低碳产品(再生骨料和再生砖制品)碳减排量交易签约。此次交易,“卖方”是宁波供销再生资源科技有限公司,“买方”是得力集团和中国太保产险宁波分公司。其中,得力集团购入100吨“碳”,用于明年生产“零碳笔”。中国太保产险宁波分公司打算用于碳领域保险产品创新。
从自愿碳市场重启到强制碳市场扩围,今年全国碳市场建设有了很多新的突破,我国在推进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方面所拥有的手段和工具也日益丰富成熟。这不仅彰显了我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中的坚定决心与积极作为,更为后续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新生态奠定了坚实基础。
水泥、钢铁、电解铝三个行业将纳入全国碳市场监管。根据生态环境部要求,水泥、钢铁、电解铝三个行业将在2024年进入首个管控年度,2025年底前完成首次履约工作。近日,以上三个行业核算、核查指南已出台,三个行业是否已做好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准备?
12月24日,国元证券、财达证券、招商证券、国信证券、兴业证券、长城证券、广发证券7家券商齐发公告称,获得证监会复函,公司自营业务可以在境内合法交易场所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包括此前已获准的券商,当前业内已有15家券商的自营业务可参与碳排放权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