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态环境部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牵头建设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以下简称“因子库”)第一版正式上线。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相关负责人就因子库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工作方案》要求,生态环境部与国家统计局联合牵头建设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第一版现已正式上线运行。该数据库作为我国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社会各界提供温室气体排放因子基础数据支持,推动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助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随着全球碳中和进程的纵深推动,碳排放权不再是“免费的午餐”,而是要通过“负外部性”的矫正承担相应的经济代价。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实施碳定价机制,《巴黎协定》第六条下的市场机制建设也在逐步推进。在可预期的未来,碳金融市场有可能超越油气期货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环境能源权益类市场,这当然需要各方共同的相向努力。我国碳市场制度正在逐步完善,但这一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政策和市场的持续创新,以建成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
2017年CCER暂停前,在所有公示的97个林业碳汇项目中,共计15个项目备案成功,但成功签发的林业碳汇项目只有3个,签发量仅为82.3万吨,仅占第一代CCER总签发量1.07%。
1月7日,全国首单淤地坝碳汇交易——米脂县高西沟淤地坝碳汇交易在陕西榆林市成功签约,交易淤地坝碳汇量2万吨,每吨75元,交易金额150万元。交易单价金额为目前全国最高。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通知,公布了首批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名单,标志着我国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建设正式启动。此次试点聚焦市场需求迫切、外贸压力严峻、减排贡献突出、产业链供应链带动明显的产业,选取锂电池、光伏、钢铁、电解铝、纺织品、电子电器、轮胎、水泥、磷铵、木制品10类重点产品开展试点,涉及全国2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工厂和园区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也是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载体。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为2025年重点任务之一,要求建立一批零碳园区。工业和信息化部随后召开的会议进一步提出,深入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实施工业节能降碳行动,建设一批零碳工厂、零碳工业园区。我国制造业体量大,工业门类齐全,建设零碳工厂和园区有利于从工厂、园区层面推进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排,对美丽中国建设和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意义重大。
明确碳足迹核算标准制定路线。立足国内碳足迹工作需求,结合国外碳足迹相关要求,从生产侧的初级产品和消费侧的终端产品同时推进碳足迹核算标准研制,双侧发力,逐步扩大产品标准覆盖范围,鼓励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鼓励各利益相关方有重点、分批次编制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优先推进基础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和重点外贸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的编制工作。
近日,记者从江西省林业局获悉,江西省紧紧围绕“双碳”目标,深入推进林业碳汇价值实现取得显著成效。自2024年全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项目重启后,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国CCER造林碳汇项目已公示24个,江西省有4个,数量位居全国之首。江西省遂川县CCER造林碳汇项目已实现预售减排量5469吨,销售额达54.69万元。
为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鼓励更广泛的行业、企业自愿参与温室气体减排行动,规范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实施、审定和减排量核算、核查工作,我们根据《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制定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 公路隧道照明系统节能(CCER—07—001—V01)》(以下简称《方法学》)。现予以发布,并就做好《方法学》贯彻执行通知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