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态环境部联合国家统计局、国家能源局印发了《关于发布2023年电力碳足迹因子数据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负责同志就《公告》相关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
2025年1月22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即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下称“CCER”)重启迎来一周年。一年来,CCER市场逐步复苏,自2024年9月份,首批申请项目正式挂网公示后,一批批接续项目紧密跟进,据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官网统计,截至目前,已有74个项目先后提交申请,逐步点燃市场活力。
2024年,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配额成交量达到1.89亿吨,成交额181.14亿元,创2021年上线交易以来年成交金额新高;多家企业通过出售碳配额获得收益;2024年12月下旬,8家证券公司相继收到中国证监会的市场准入复函(以下简称“复函”),获准通过自营业务参与碳排放权交易……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赵廷辰表示,包括此前已获准的券商,目前已有16家券商的自营业务获批可参与碳排放权交易,我国碳金融发展又迈出坚实一步,2025年,碳金融创新有望进一步提速。
从原料开采、加工、运输、分销、使用到废弃,一个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温室气体排放被称作碳足迹,其已成为衡量产品绿色程度的标尺。工信部等部门近日发布首批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团体标准推荐清单,涵盖钢铁、水泥、锂离子电池、手机等15项工业产品,为企业低碳改造、增强绿色低碳竞争力提供支撑。业内人士认为,即将开展的国家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拟采用上述标准徐徐展开。
2024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交易热度持续攀升。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年成交量1.89亿吨,年成交额181.14亿元,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21年上线交易以来年成交金额新高。业内专家指出,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全国碳市场总体运行平稳,制度体系日趋完善,数据质量全面改善,以碳市场为核心的碳定价机制正在形成。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加快提升工业产品碳足迹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碳足迹管理体系,促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近日联合发布《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团体标准推荐清单(第一批)》(工信部联节函〔2025〕13号,以下简称《清单》)。
此前的4项方法学,标志着CCER重启后关键的第一步,明确了首批自愿减排项目类型,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明确的操作基础。然而,随着CCER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对碳减排要求的提高,仅凭这4项方法学难以全面覆盖各领域的减排需求,也难以满足市场主体多样化的参与需求。因此,生态环境部秉持“成熟一个,发布一个”的原则将CCER方法学从4项扩展到6项。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建立一批零碳园区。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到“零碳园区”的概念,标志着党中央在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全面转型进程中,积极探索绿色化、零碳化转型升级,扎实推进实现碳达峰的同时,为适时实现碳中和谋篇布局。
记者日前从生态环境部获悉,2024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交易及清缴工作顺利结束。截至2024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6.3亿吨,累计成交额430.33亿元,创上线以来年成交金额新高,市场活跃度进一步提升。
2025年,注定成为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之年。开年伊始,一系列利好政策和行动方案相继出台,特别是“零碳园区”“碳足迹”以及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CCER)的重大利好与推进,为实现双碳目标注入了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