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碳减排 >  正文

完善碳排放因子数据库 扎实做好碳核算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时间:2024-12-31 13:33:57

字号

  应建立和完善碳排放因子数据库。这项工作需要政府的强制约束力,来促进各行业头部企业开展产品碳排放数据信息共享合作,通过大数据喂养,结合第三方机构实际核查验证,纠正数据偏差,建立统一标准的、具有普适作用的碳排放因子数据库。


  《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工作方案》的发布为碳核算带来重大发展机遇。近日,中诚信绿金国际首席执行官杨珺皓就此接受了中国证券报记者的专访。杨珺皓认为,只有碳核算足够扎实,碳减排效果才有足够的说服力,建议建立和完善碳排放因子数据库,推动企业提升对碳核算必要性的认知、加强碳核算相关培训。


  碳核算口径存差异


  碳核算是指对生产、运输、使用及回收某产品时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计算评估。实现碳减排工作目标、适应经济绿色转型需要,以完善碳排放核算体系作为前提和基础。


  “只有碳核算足够扎实,碳减排效果才有足够的说服力。”杨珺皓表示,当然也有一些外部压力印证了碳排放核算体系建设的必要性。“比如欧盟推出碳边境调节机制,给我国的钢铁、铝等行业带来较大经济负担,国家碳市场完善工作亟须跟进,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碳核算的支撑。”


  杨珺皓表示,目前,我国碳排放统计口径存在差异,导致各行业和地区碳核算不一致,严重阻碍了碳汇的国际化进程。


  对于当前进行碳核算的主要方法,杨珺皓介绍:“组织层级、企业层级的碳核算,主要是基于ISO 14064、GHG Protocal以及24个行业碳排放核算指南展开;产品层级的碳核算,主要是基于ISO 14067、PAS 2050等标准展开。另外,还有区域层级的碳核算,各地陆续推出了自己的指南和方法。”


  杨珺皓表示,不同区域、行业的碳核算方法存在差异。从区域角度来看,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双碳概念了解更深,配合度更好。这些区域的碳核算工作相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更容易铺开。


  从行业企业角度来看,一般类型的制造业碳核算相对简单,但有些特殊行业如电子电器、高精密器械等行业情况较为复杂。“以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为例,产品本身构造精密,涉及细分原材料较多,数据因子确定难度较高,而且产品生产很可能涉及境内代加工厂甚至境外代加工厂,数据溯源工作难度很大。”杨珺皓说,“另外,像金融行业不涉及直接生产,碳排放更多是考虑资产投资带来的排放效应,但投融资边界难以确定,相关数据可获得性不高,计算指南方法学颗粒度较粗糙,核算起来很复杂。”


  杨珺皓表示,《方案》的发布为我国碳排放核算体系描绘了一张全面、系统的蓝图。建立一个全国统一、与国际接轨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将有助于打破上述局限,促进碳市场高效运行。


  碳排放数据存在缺失


  当前,碳排放核算体系建设仍然存在一些桎梏。杨珺皓认为,主要难点在于产品碳排放因子数据库尚未有效建立。


  “比如,目前的中国产品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库,里面的产品因子种类较少,数据准确性存在争议,国际认可度有待提升。完善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库还需要庞大的数据喂养,但产品数据易涉及商业机密,企业提供意愿不强。推动各方通力合作,同时保障企业自身信息安全,进而建立统一的产品碳排放因子数据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杨珺皓说。


  从国际标准的应用实践来看,杨珺皓表示,企业碳核算在范围三排放方面普遍存在数据缺失问题,主要原因是计算难度大。一方面,产品碳排放因子数据库不完善,导致企业核算时产品原材料难以找到对应因子;另一方面,产品碳核算部分需要获取单个原材料的重量信息,但企业的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中对原材料的统计单位多种多样,如以件计、箱计、条计等,原材料条目繁多,积累一年的流入流出数据量庞大,称重以后录入ERP系统,进而统计年消耗量是一项非常繁复的工作。由于监管部门对范围三排放的披露尚无硬性要求,企业往往会选择性忽略这部分核算。


  另外,随着生态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新兴领域不断发展,新的挑战也在陆续出现。就生态碳汇而言,杨珺皓表示:“它涉及复杂的方法学,科学严谨地量化碳汇还处在不断完善阶段。比如,林业碳汇的方法学就有6种,对计量和监测的技术要求很高,需要遥感技术、大数据支撑。”


  至于CCUS,杨珺皓认为,其主要面临技术成本问题。“目前有机胺法最为成熟,捕集1吨碳就要消耗1.4吨蒸汽、1公斤胺。碳的封存要考虑运输成本和环境风险。另外,还有碳捕集设备的维护。总体来说,CCUS成本高昂,无法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多数企业不愿意花这份钱,市场接受度不高。至于CCUS捕集碳的量化反倒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可以在碳封存前完成称重,记录备案,进行碳核算时扣除即可。”


  完善碳排放核算体系


  展望未来,在杨珺皓看来,要有效完善我国碳排放核算体系,首先,应建立和完善碳排放因子数据库。这项工作需要政府的强制约束力,来促进各行业头部企业开展产品碳排放数据信息共享合作,通过大数据喂养,结合第三方机构实际核查验证,纠正数据偏差,建立统一标准的、具有普适作用的碳排放因子数据库。


  其次,应推动企业提升对碳核算必要性的认知。“企业配合度好,碳排放核算体系的建立工作阻力就小。”杨珺皓认为,可以从政策约束力和经济效益两个维度将碳核算的必要性植入企业经营理念当中。例如,碳市场的强制履约,让发电企业深度参与了碳核算及减排工作,扩容在即的钢铁、水泥和电解铝行业,未来也必然会紧跟碳核算发展步伐;一些上市公司将被强制要求披露碳排放信息,此举让企业建立相关工作小组,深度参与碳核算工作。另外,每年的绿色制造政策补贴对向企业推广普及碳核算起到了积极作用,碳金融产品的开发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企业对碳核算的关注。


  最后,应培养碳核算人才。杨珺皓表示,市场对碳核算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现有教育体系在这方面还存在空白。尽管从2022年起高校陆续设立了相关专业,但距离高校毕业生走上碳核算岗位还有较长时间,建议推动企业加强碳核算培训,建立碳核算小组,切身参与碳核算工作。


  “总体来说,推动我国碳排放核算体系完善是所有企业的共同责任。”杨珺皓表示,以中诚信绿金国际为例,公司一方面积极开发MRV碳排放综合管理平台,利用智能化大数据将碳核算工作做得更完善;另一方面利用自身在ESG及绿色金融领域多年积累的资源,积极宣传、推广碳核算的必要性。“同时,我们也在积极引进双碳人才,在给全体员工双碳培训赋能的同时,培养自己的双碳团队,并辐射到客户端。”


  杨珺皓举例称,针对企业碳核算在范围三排放上普遍存在数据缺失问题,中诚信绿金国际正在积极布局解决方案。“我们组织双碳人才协同IT研发人员,尝试把范围三排放的碳核算融入正在开发的MRV碳排放综合管理平台,这将为碳核算工作的开展带来极大推动力,未来碳排放数据的智能化管理将是大势所趋。”


  此外,中诚信绿金国际正在开发的MRV碳排放综合管理平台,可以实现碳排放数据可视化,实时监控并从多个维度分析碳排放情况,基于历史数据建立模型,可预测月度、年度碳排放,从而协助企业根据运营需求对碳排放进行调节、控制。目前,中诚信绿金国际已与多家企业开展相关项目合作。( 赵白执南)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