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工信部发布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以下简称“修订版本”),预计将于2026年7月正式实施。修订版本较现行的2020年版本新增多个安全测试项目,并首次将“不起火、不爆炸”列为强制性要求,被业内称之为“最严动力电池安全令”。
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3140万辆,占汽车总量的8.9%。年内新注册登记的新能源汽车数量为1125万辆,占新注册登记数量的41.83%。与此同时,与新能源汽车电池起火有关的事故也频频发生。
修订版本首次强制性要求电池“不起火、不爆炸”
过去几年,新能源汽车火灾事件的起因,除了交通事故、底部碰撞等情况,与电池相关性最大的起火诱因,叫做电池热失控。
汽车火灾安全研究联合实验室副主任鲍欢欢介绍,动力电池的热失控是在使用过程中温度上升的不可控现象,因为一些不当的充电行为,例如底部托底、剐蹭、长时间泡水等,都可能会触发动力电池热失控的现象。
此前我国规定,所有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一旦发生热失控引发起火,中间间隔时间至少达到五分钟。
2024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进一步加严了关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安全标准。日前,修订版本已发布,主要修订了热扩散测试,新增底部撞击测试、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等,并首次强制性要求相关测试后电池“不起火、不爆炸”。此外,还要求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
同时,修订版本新增底部撞击测试,以考察电池底部受到撞击后的防护能力。测试方法为30mm直径撞击头,150J能量撞击3次。该测试要求电池无泄漏、外壳破裂、起火或爆炸现象,且满足绝缘电阻要求。
2024年2月,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车辆分技术委员会对36家整车和电池企业进行了调研,已有78%的企业具备动力电池不起火、不爆炸的技术储备,即使电芯单体热失控,也不会发生由热扩散导致的动力电池起火和爆炸。
一家新能源创新科技公司表示,目前,新国标中强调的是动力电池内部的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而碰撞后的不起火、不爆炸需要车企和电池厂商共同努力来完成。动力电池的无热扩散技术将为碰撞后的人员和车辆安全打下坚实基础。
新国标会带来更高研发成本吗?
修订版本起草单位蜂巢能源科技的董事长、CEO杨红新表示,许多企业两年前就知晓标准的起草,很多企业都已经能够满足新标要求。对于绝大多数头部企业来说,“不起火、不爆炸”的技术难题已经攻克。
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促进会分析认为,二线电池厂改造成本可能会超过5亿元,行业集中度或提升至CR3≥80%;同时,2027年整改大限前,预计30%产能面临关停。
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促进会表示,新规可能会促进检测认证产业的兴起。新增底部撞击实验室单次检测成本超200万元,第三方检测机构预计迎来千亿级市场空间。
此次修订版本的发布,无疑是国家层面在电池安全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在电动汽车快速发展的当下,行业还需要在电池材料研发、电池管理系统优化、车辆碰撞安全设计等多个方面持续发力,全方位提升电动汽车的安全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