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这一被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的新国标,不仅让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技术升级的分水岭,更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从“高速增长”迈向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据了解,新国标明确动力电池“不起火、不爆炸”强制要求,新增底部撞击、快充循环测试,2026年7月施行。此政策对消费者安全、企业技术升级及行业格局将产生哪些影响?消费者又该如何客观看待此次新国标政策?4月20日,大众新闻记者专访山东交通学院智能车路协同安全研究所所长范艳辉。
问题一:与历史版本相比,本次新国标进行了多方面的修订,主要有哪些变化?新国标首次将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写入强制性要求,对于消费者来说,如何客观看待这个问题?“标准工况”具体怎么理解?考虑交通环境的复杂性,消费者如何区分“合规”与“绝对安全”?
范艳辉:新版GB 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相比旧版进行了多维度修订,全面代替旧版内容。增加了电池单体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项目,要求15min内从20%SOC充电至80%SOC,300次快充循环后进行外部短路测试,应不起火、不爆炸;为考察电池底部碰撞安全防护能力,增加了电池底部撞击安全测试项目,要求电池底部撞击后无泄漏、外壳破裂、起火或爆炸现象,且绝缘电阻符合安全要求;大幅度修订了电池单体热扩散的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将原来的电池单体热失控引起热扩散、进而导致乘员舱发生危险前5分钟提供热事件报警信号的要求修订为电池单体热失控后5分钟内提供热事件报警信号,且报警后5分钟内无烟气进入乘员舱,2小时内电池不起火、不爆炸。
新国标将电池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列为强制性要求,消费者应理解新旧版的技术内涵差异。旧版聚焦“逃生时间”,要求电池单体热失控后5分钟内报警,为乘员逃生及救援留出时间,但未要求电池不起火、不爆炸,未限制后续火灾蔓延风险。新版强调“主动抑制”,要求电池单体热失控后5分钟内报警,2小时内不起火、不爆炸,且监测点温度≤60℃,通过多层级防护实现热失控“物理阻断”,降低了动力电池起火风险。
“标准工况”表征了测试场景和边界约束,具体指测试项目要求的试验条件和试验方法,如快充循环安全测试SOC范围(20%-80%)及充电时间(15min)、快充循环次数(300次)、底部撞击测试的冲击位置及能量(150J)、热失控触发方法(针刺、外部加热、内部加热)等。标准工况的制定源于有限的典型风险场景,但无法覆盖所有的风险场景,如高速碰撞时的碰撞能量超标及车身变形、长期使用后电池性能衰减及材料劣化、非标改装等场景。因此,通过特定的“标准工况”测试仅代表合规,并不代表是绝对安全的。
动力电池安全合规只表明符合标准工况测试的安全要求,这是安全底线,实际安全还需综合考虑使用场景和碰撞工况,如频繁超充可能出现性能下降,超标或非标工况的车辆碰撞可能触发电池热失控导致起火爆炸。因此,不存在绝对的安全。消费者需理解标准工况的局限性和边界性,综合技术方案、使用规范及全生命周期管理,构建多维安全认知。企业需持续推动固态电池、智能热管理等技术迭代,向“绝对安全”趋近。
问题二:新国标新增了内部加热触发热失控测试、底部撞击测试、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这几个方面在实际生产中,是不是已经广泛应用了?现状如何?此次新增将会对道路安全有怎样的影响?
范艳辉:新增“内部加热片触发热失控”方法,用来模拟电池内部短路等复杂故障场景(如电池内部金属杂质或隔膜缺陷导致短路),更接近真实失效模式。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已提前研发并使用相关技术;中小型电池企业因技术储备不足,仍采用传统的触发方式,需通过材料升级或系统冗余设计满足新国标要求。
新增“底部撞击测试”用来模拟车辆托底或飞石冲击,电池底部撞击后要求无泄漏、外壳破裂、起火或爆炸现象,且绝缘电阻符合安全要求。头部企业已使用高强度防撞设计。例如,宁德时代麒麟电池采用横纵加强梁、比亚迪刀片电池采用蜂窝铝框架增强底部防护。部分企业仍使用普通钢护板等低成本防护方案,需升级底部防撞梁和热失控隔离材料。
新增“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300次快充循环后需通过外部短路测试安全要求,确保高频快充的稳定性。头部企业已应用5C快充技术,但中低端车型受限于成本,快充倍率普遍为2C-3C,需通过电解液改性或优化BMS提升快充稳定性。
新国标新增的三种测试方式已在国内头部企业中实现技术落地,但中小企业的普及仍面临成本与技术挑战。
问题三:针对超快充技术,新国标要求300次快充循环后仍需通过外部短路测试。这一要求是否会延缓超快充技术的商业化进程?消费者能否继续享受“充电15分钟续航500公里”的体验?
范艳辉:新国标新增的300次快充循环后外部短路安全测试要求,旨在解决高频快充场景下的热失控风险,本质是推动技术从“性能优先”向“安全与性能协同优化”转型。头部企业已通过电芯级改性和系统级冗余设计提前布局,新国标是对现有技术的深化验证,适当增加了验证周期,但技术迭代周期未显著延长,总体研发周期与成本压力可控。这就是说,新国标实施不会显著延缓超快充技术的商业化进程。
新国标要求动力电池需要通过快充循环安全测试,实现了快充性能与安全性能的平衡,确保电池在全生命周期内维持快充能力。同时,新国标实施后导致的成本上升可能使部分经济车型暂缓超快充配置,但高端车型市场已形成技术溢价消化机制。因此,消费者仍可继续享受“充电15分钟续航500公里”体验,但需持续关注企业技术方案及质保条款变动。
问题四:行业预测新国标将推高15%-20%的电池成本,这一成本是否会转嫁给消费者?您觉得对于符合新国标的车型的保费将有什么影响?例如,是否会取消“热失控”免责条款?
范艳辉:头部企业通过规模化生产与技术创新实现成本压缩,通过技术溢价消化成本增量,高端车型通过品牌溢价吸收成本,将维持价格稳定。对于中低端市场,经济车型被迫涨价或面临退市风险,成本增量可能会转嫁给消费者。
新国标实施后降低了电池热失控起火事故风险,符合新国标的车型自燃风险降低,因此保险公司的赔付率会下降,保费可同步下调。若车企提供第三方认证电池满足国标“不起火、不爆炸”要求,或电池终身质保(覆盖热失控),保险公司将进一步降低赔付率,推动保费结构性调整与条款优化,可考虑取消“热失控”免责条款。
问题五:从道路救援安全的角度考虑,新国标要求电池热失控后2小时内不起火爆炸,是否会改变现有消防救援策略?例如,消防员是否需要延长救援时间以等待电池自然冷却。
范艳辉:新国标将动力电池热失控窗口期延长至2小时,为消防员提供了更充裕的响应时间。消防员可优先评估电池状态(热失控级别、温度分布),再选择针对性的现场处置方案,并及时调整救援策略。同时,新国标强制要求电池通过多层级防护抑制热失控蔓延,电池包内部温度可通过液冷系统快速均衡,无需依赖自然冷却,自然冷却必要性降低,因此,消防员不需要延长救援时间以等待电池自然冷却。
即使电池未起火,热失控仍可能释放氢气或一氧化碳、甲烷等有毒气体。新国标要求电池5分钟内发出热事件报警信号,消防员可依托车载传感器数据提前预判气体类型,调整防护装备,并设置安全隔离范围。
问题六:您觉得新国标的实施会不会改变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哪些车企将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另外,此次新国标的出台,对整体道路安全和新能源汽车市场将产生什么影响?
范艳辉:新国标的实施将显著加速新能源汽车行业分化,形成“技术主导、强者恒强”的竞争格局。头部企业(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凭借技术自研能力与规模效应占据优势,已提前布局满足新国标的技术方案,技术迭代周期短、改造成本低、规模化分摊后增量成本可控,市场集中度可能提升至80%以上。中小企业因技术储备不足,需额外投入高额改造成本,面临生存危机;依赖外购电芯的车企面临供应链议价劣势,低端车型可能退市或涨价。国际车企与新势力博弈,大众、特斯拉等国际品牌通过参与标准制定,推动圆柱电池、固态电池等差异化技术路线;新势力则依托高压快充平台(800V/5C)与智能热管理算法抢占高端市场。
新国标的实施对道路安全和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新国标针对性解决了快充热失控和底盘撞击两大高风险场景,有效降低电池热失控风险,大幅度减少电池火灾事故率。另外,电池成本上涨15%-20%,成本传导造成低端车型被迫涨价或退市,2026年下半年可能出现旧标车型降价清仓潮。新国标实施将促使行业从“续航竞赛”转向“安全优先”,并推动固态电池、智能热管理等前沿技术产业化,同时催生千亿级检测认证市场。符合新国标的车型的保费会降低,且电池质保条款剔除“热失控”免责项,二手车保值率提升,消费信心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