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平湖市供电公司将围绕开发区内浙江东郁广陈果业有限公司“植物工场”用能实际,远景投资1887万元建设运营“氢光储充”一体化新型智慧能源站。根据测算,每年它将为该企业提供清洁能源209.2万千瓦时,相当于实现减碳1031.4吨,再加上植物光合作用,将完全消纳“植物工场”二氧化碳年排放量,率先实现长三角区域“负碳植物工场”建设。
谈到碳排放,首先想到的是能源和电力。其实,农业同样是不容忽视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之一。为倡导乡村清洁用能、推动区域绿色低碳发展,浙江首个农业开发区——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和国网平湖市供电公司6月3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负碳”农业硅谷战略联盟。
据悉,“负碳”农业是浙沪两地乡村振兴一体化发展的“试验田”,是以一体化新型能源系统示范工程为抓手,当前正在推动东郁果业“负碳”植物工场和明月山塘“红船·光明驿站”两个项目落地。
减碳行动,农业不能置身事外
记者了解到,我国农业主要排放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三种温室气体。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农业用地释放出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相当于每年产生150亿吨的二氧化碳。
随着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结构性减碳初见成效。比如化肥,主要带来氧化亚氮的排放,单位化肥碳排放量呈总体下降趋势,每吨化肥施用后排放的二氧化碳当量从1962的8.3吨下降到2018年的3.2吨。
在业内人士看来,碳排放成为“硬约束”的情况下,不能只关注工业部门,还需要重视农业的节能减排。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都与耗用能源资源、排放温室气体有关联,有的方面关联度还相当高。农业要实现持续减碳,需要不断创新探索,“负碳植物工场”就是一个面向未来变革的研究。
记者采访获悉,根据协议,国网平湖市供电公司将围绕开发区内浙江东郁广陈果业有限公司“植物工场”用能实际,远景投资1887万元建设运营“氢光储充”一体化新型智慧能源站。根据测算,每年它将为该企业提供清洁能源209.2万千瓦时,相当于实现减碳1031.4吨,再加上植物光合作用,将完全消纳“植物工场”二氧化碳年排放量,率先实现长三角区域“负碳植物工场”建设。
绿色先行,收获“负碳”果实
无需阳光、无需农药,在水、肥、温、光、气的精准管理和智能控制下,羽衣甘蓝、红叶生菜、罗勒等蔬菜便能在全封闭的“工厂”里茁壮生长。占地200亩的东郁果业“植物工场”是一家现代无土栽培产业园,运用农业物联、5G塑模和北斗滴灌等前沿技术进行经济作物栽培。此前,该植物工场育苗温室恒温系统采用天然气维持供能,其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二氧化碳。
“在建设中,我们原为客户新建高压双电源供电,受电容量主用3200千伏安、备用1600千伏安,2台干变,需要提供24小时连续不间断供电,并且用电负荷维持在较高水平。”国网平湖市供电公司“负碳”项目负责人刘胜利介绍,按现有供电模式,年用电量1292.1万千瓦时,每年电费最大支出约945万元,折合年排放二氧化碳6370吨。采用传统纯光伏发电来降低‘负碳植物工场’用电二氧化碳排放满足不了夜间和连续供电的要求。
刘胜利介绍,植物工场是一种高投入、高技术、精装备的生产体系。针对东郁果业“植物工场”24小时全天候运行模式,以及精密仪器设备的特点,我们为其量身定制了“一体化新型智慧能源站”。从“源网荷储”四端发力、柔性互动,形成了服务于“植物工场”的微电网,实现用能的零碳。此外,结合东郁果业碳捕集、碳封存技术的应用,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碳,来实现“负碳”。
“农业生产完全由清洁能源来供能,对于回答城市如何发展农业这个命题,具有很大的示范意义。”浙江东郁广陈果业有限公司董事谈立宇表示,“平湖市供电公司的能源系统方案,对于我们来说是‘梦寐以求’的。”
根据测算,一期工程每年将为该企业提供清洁能源34.6万千瓦时,相当于实现减碳170.6吨,再加上植物光合作用,将完全消纳“植物工场”二氧化碳年排放量,率先实现长三角区域“负碳植物工场”建设。
数智赋能,助推农业低碳
“负碳植物工场”的实践离不开电力大数据的支撑。长三角区域首个“负碳植物工场”落地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也是看中了当地的大数据应用优势。
据悉,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入选了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是长三角“田园五镇”乡村振兴的核心区,也是共同打造浙沪两地乡村振兴一体化发展的“试验田”。近期已有星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上海佳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10家高科技农业企业纷纷入驻。
目前,平湖市供电公司充分运用电力大数据,以能源数据治理实验室为依托,接入浙江农业开发区63家现代化农业企业的各类用能数据,已为16家企业量身定制“低碳”用能方案,为政府提供4份农开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