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机器轰鸣、尘土飞扬的湖北省天门市团山矿区,如今已是绿意盎然的生态乐园。这一华丽转身的背后,是天门市委、市政府科学实施生态修复,为矿山重披绿装的坚定决心与扎实行动。
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修复正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日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宜居、美丽的城市需要进行城市生态修复。《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的8项任务中,其中一项即为修复城市生态系统。
7月28日,生态环境部召开7月例行新闻发布会,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张玉军介绍,黄河流域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显示,2000年以来,黄河流域生态状况总体向好并趋稳。生态系统格局整体稳定;生态系统质量持续改善,优、良等级面积比例增加了24.49%;土壤保持、防风固沙和自然植被固碳能力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明显提高。但黄河流域生态本底脆弱,水资源短缺基本形势没有改变,流域生态形势依然严峻,生态改善成效还不牢固,气候变化加剧了生态系统风险的不确定性,生态保护修复任重道远。
昔日不毛地,今朝网红点。连续25年不曾松懈的综合治理,让湖南娄底锡矿山变得山葱葱、水碧碧、花香香起来。
走进江苏省连云港市开发区的朝阳西山,只见山体上满是青葱树木和绿草。难以想象,这里曾是岩石裸露的废弃采石宕口。朝阳西山的蝶变,正是市开发区大力开展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的一个缩影。近日,笔者从市开发区获悉,辖区内12处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已全部修复完成,治理总面积约2000亩,曾经的“生态伤疤”正转化为区域发展的 “绿色资产”。
“十四五”以来,完成历史废弃矿山生态修复15.3万亩。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绿色矿山576家,其中国家级63家、省级464家,省级以上绿色矿山数量居全国首位,大、中、小型生产矿山绿色矿山建成率分别达84.34%、81%、74.44%。
7月15日,记者从省林草局获悉,四川黄河上游若尔盖草原湿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简称“若尔盖山水工程”)的39个项目实现100%全部开工;累计完成生态保护修复面积23.25万公顷,完成总目标的102%。
近年来,河南省三门峡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加快推进秦岭东段洛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全力守护好三门峡的绿水青山。
锦州市地处渤海辽东湾的顶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受围海养殖、向海索地等开发活动影响,沿海滨海湿地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逐步丧失。如今,大小凌河口湿地春潮涌动,成群的蛎鹬、黑嘴鸥掠过火红的碱蓬草滩,与碧海蓝天交相辉映,重现滨海湿地生机,成为人海和谐的典范,为我国滨海湿地退养还湿、盐沼典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优秀范例。
韩城市依托既定“作战图”连续奋战,如期完成有关固体废物清运工作,其中11万方“煤泥”送往有关企业作为配煤和建材辅料使用。依法依规拆除违规建设的停车场、放散塔等8109平方米建筑物和构筑物,河道原貌和功能得以全面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