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5年二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绿色贷款增加较多。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42.39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4.4%,上半年增加5.35万亿元。当前,我国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建设,在加快高碳产业低碳转型、培育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始终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支持。随着绿色金融“工具箱”愈加丰富,在提升金融服务“含绿量”的同时,也为美丽中国建设持续贡献金融力量。
近日,在临港区财政金融局的协助下,威海佳美化工有限公司成功获得来自威海银行的2200万元信贷支持,这也是山东省首笔“产品碳足迹挂钩贷款”。
发挥绿色金融牵引作用,助力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快建设支持高碳产业绿色低碳化转型的金融标准体系。强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多元化绿色金融工具在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中的应用。坚持“先立后破”,推动银行支持高碳行业符合绿色低碳技术改进方向以及产能置换政策的项目和企业。完善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推动金融机构开发支持绿色制造的金融产品,加大对环保、节能、节水、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制造、低碳等领域的投入,支持绿色工厂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近日,在中国人民银行泉州市分行的指导下,依据第三方机构对企业碳汇能力的评估结果,安溪农商银行为安溪某公司发放茶园碳汇质押贷款200万元。
7月30日,河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河北省金融“五篇大文章”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河北省构建“1+N”政策体系,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全省贷款总量保持较快增长。在绿色金融方面,截至2025年6月末,全省绿色贷款余额突破1万亿元。
近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黑河市分行以“碳排放权+供热收费权”质押模式,向孙吴县某热电企业发放贷款3100万元。首例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的成功落地,标志着黑河市在金融助力“双碳”目标领域实现创新突破。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二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盘点这份金融领域“成绩单”,金融总量合理增长,信贷结构持续优化,更好支持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进一步提升。其中一项数据颇为打眼——二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42.39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4.4%,上半年增加5.35万亿元。
作为绿色金融的主力工具,今年以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发展迅速,增强了金融对环境效益改善、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实效。业内人士预计,未来,随着绿色金融业务范围的扩大,绿色金融的增长空间将进一步释放。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近年来,我国围绕发挥绿色金融的资源配置、市场定价和风险管理三大功能,加快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支持经济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政策的持续发力,重点行业绿色低碳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有关规范标准的持续更新,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需要调整,以满足新的发展要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廖原介绍称,《目录》紧密围绕我国当下绿色发展最新政策要求,准确把握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相关工作的难点痛点,深入分析国际相关可持续发展标准设计思路,构建起既符合国际趋势又贴合我国国情的绿色金融支持项目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