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森林 >  正文

湖北秦岭地区跨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协作成效明显

来源:中国环境APP 时间:2025-11-04 15:18:44

字号

“近年来,全省纵深推进跨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协同机制初步构建,生态监管持续夯实,修复治理成效显著,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亮点纷呈。”日前,在湖北秦岭地区跨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协作推进会上,湖北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记者了解到,2023年12月,“六省一市”签订秦岭生态保护协同合作协议。为此,湖北省将十堰市、襄阳市、神农架林区12个县(市、区)整体纳入秦岭地区协同合作框架,连续两年印发年度任务清单,推动流域上下游签订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


湖北与河南、陕西签订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协议,与陕西共建汉江流域陕鄂段补偿机制,并针对丹江口库区藻类异常增殖开展联合监测,神农架国家公园与周边7个保护区组建鄂西渝东毗邻自然保护地联盟,跨区域协同保护格局初步形成。


2024年以来,国家推送的75个疑似生态破坏问题中,湖北秦岭地区核实整改完成率达75%;17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完成保护成效评估,推动问题整改到位。12个县(市、区)中5个已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基础调查,其余7个年底前将全部完成。第五次生态状况变化评估野外点位核查完成率87%,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已发现新物种2种、湖北新记录种2种,生态家底进一步摸清。


湖北各地强化修复治理,厚植绿色“新动能”。十堰累计退耕还林137.1万亩,森林年涵养水源量相当于31座中型水库;完成退耕还湿1.5万亩,郧阳湖、圣水湖晋升国家重要湿地;实施秦巴山东段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治理面积达10.12平方千米;襄阳持续推进湿地保护恢复项目;率先出台GEP核算规范,搭建“两山”资源转化平台。


襄阳实施定向改培,提升林分结构稳定性;联合荆门谋划9个修复区,拟治理矿山图斑453个、投资5.75亿元,已获中央财政资金3亿元。保康县深耕“四镇”战略,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


神农架建设3600亩林业示范基地,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建成30亩泥炭藓种苗基地,启动139.7公顷泥炭藓湿地生态修复;三年行动方案有序推进,历史遗留矿山修复全面铺开。神农架林区还积极打造体旅、农旅、康旅融合品牌,生态旅游和康养产业蓬勃发展。


截至目前,湖北秦岭地区已命名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8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5个,示范创建数量占全省总数31.7%。(作者:叶相成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