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热点推荐 >  正文

数字技术重塑淮河安澜

来源: 人民网-安徽频道 时间:2025-10-17 19:46:06

字号

何谓水利?水之为利也。


1950年,淮河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1954年,大别山上,中国第一座钢筋混凝土连拱坝佛子岭大坝拔地而起;1972年,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最大的灌区淠史杭灌区建成。新中国治水史上,淮河保护治理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75年间,淮河流域建成水库8600余座、堤防8.6万公里、水闸4万余座,基本形成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减灾体系。


治淮陈列馆。人民.png


治淮陈列馆。人民网 丁纪摄


早年间,一座座水库、堤防的建成依赖于“人海战术”;而现在,数字孪生赋予了淮河新时代新的生机。


走进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大屏上“电子淮河”的实时动态令人瞩目——无人机巡航画面、50个工程节点的监控影像同步传输,精细化水文水动力耦合模型持续运算,将淮河的水位、流量、雨情等数据精准映射到数字世界。


作为防洪“四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系统的技术核心,数字孪生体系让洪水预报实现了质的飞跃。“淮河干流控制站最大流量预报相对误差基本控制在10%以内,洪水预见期可达3—7天。”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信息中心)水情气象处副处长赵梦杰介绍道。


淮河2024年第1号洪水发生前夕,系统提前7天精准预报洪泽湖最高水位13.60米,误差仅3公分,通过水工程联合调度有效避免洪泽湖超警和淮河入海水道启用,最大程度减轻了洪涝灾害损失。


精准的模拟预演替代了过去的经验判断,在“数字孪生淮河”支撑下,每一滴水都将流向它该去的地方。


数字孪生淮河。.png


数字孪生淮河。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供图


在数字孪生的影响下,传统水利管理的粗放模式被彻底改变了。


过去,河湖管理需派出多支小分队现场排查,防汛检查也是依靠简易的设备,既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又存在明显局限;如今,卫星遥感结合AI智能识别,能快速定位流域内的异常情况,再精准派遣人员现场核查。无人机巡查替代了人工徒步,专业监测设备取代了简易工具,让治理效率和精准度大幅提升。


数字赋能的范围还从流域治理拓展到了灌区调度。


淠史杭灌区,如今已构建起数字孪生平台。2063处水情站、1430处雨情站的实时数据持续汇入,支撑着蓄水监测、未来10天来水量预报和动态调度方案生成。


在关键枢纽横排头管理处,三维数字模型栩栩如生,中控室数据与灌区实际用水情况精准对应。过去人工层层上报数据、依赖经验制定方案的模式,转变为短时间内生成动态优化方案的智能管理,实现了骨干渠道的精细化管控,农业丰产“靠天收”变迁为“旱涝保收”的新场面。


“在数字孪生淮河建设支撑下,依靠‘一个流量、一方库容、一厘米水位’的水工程联合精准调度,有效保障流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华伟中说。


淠史杭灌区。.png


淠史杭灌区。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供图


75年治淮路,从1950年《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颁布后的工程筑基,到如今数字孪生体系的深化建设,见证了治水理念的深刻变革。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下,淮河治理“转守为攻”,兴水之利,除水之害,让淮河安澜。


未来,随着数字孪生流域、水网、工程的统筹推进,这条承载着中原文明记忆的大河,将在科技赋能下持续书写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新篇章。(丁纪)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