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在灵寿县车谷砣村古茶树旁,林业工程师站在高空作业平台上,小心翼翼地为这株胸围3.4米、冠幅铺展17米的国家一级古树“梳理”枝叶。这株树龄逾1100年的古树,正迎来一场精心设计的“健康养护”。
古树名木是承载文明记忆的“活化石”。记者从市林业局获悉,今年全市将分两批为61株长势衰弱、树干腐朽的古树名木“把脉开方”,通过安全隐患排除与抢救复壮,让这些“绿色活化石”重焕生机。
“树跟人一样,年纪大了就容易出毛病。”古树复壮专家钱崇禄望着眼前的古树解释,百年以上的古树进入高龄期后,不仅长势渐衰、病虫害易乘虚而入,不少还面临树干中空腐朽的困境。
每棵树的“药方”都不一样。先给古树做个全面“体检”,再敲定方案:该撑支架的绝不马虎,要换土壤的精准配比,连防虫的药剂都得按树的“体质”调配。“一树一策,得让老树舒服了才行。”钱崇禄说。
全市35952株登记在册的古树名木里,像这样的一级古树就有748株。为给这些“活文物”保驾护航,2025年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门安排资金支持:中央财政249.2万元投向平山、井陉、鹿泉等12个县(市、区),重点抢救43株一级濒危和衰弱古树;省级财政102.6万元则用于平山、井陉、赞皇等5个县(市、区)的18株二、三级古树复壮。
“目前32株已经‘康复’了。”市林业局生态保护修复科石琳笑着说,看着这些“活文物”重新发新芽,比啥都高兴。
阳光下,古茶树的新叶闪着光。这场跨越千年的守护,还在继续。(来源:石家庄日报 记者 杜倩倩 李坤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