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林业 >  正文

林业大市探路“二次创业”

来源:河北日报 时间:2025-08-08 18:22:51

字号

近年来,承德以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契机,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统筹运用造林护林、林业经济、生态旅游、碳汇经营等方式,全面推进林业“二次创业”,逐渐探索出一条护绿得金、添绿增金、借绿生金、点绿成金的林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承德是林业大市,有林地面积3556万亩,占京津冀的32%;森林覆盖率60.03%,高于全国36个百分点;林木蓄积量1.02亿立方米,占全省的59%;草地综合植被盖度达73.5%,高于全国13.5个百分点。


厚植发展“生态绿”


绿染山川满目翠


盛夏时节,从滦平县国有林场总场出发,驱车行驶至拉海岭林场,抬眼望去,满目翠绿铺满整个山坡。在作业区的空地上,林场工作人员操控无人机向对面约600米外山间运输云杉苗木。仅2分钟,就完成25棵重约40公斤苗木的“点对点”运输。


“以前靠牲畜运输费时费力,如今,无人机应用让补植作业更便捷,搬运效率提升数十倍,降低了人工成本。”拉海岭林场场长李建忠说。


在拉海岭林场,云杉、水曲柳、油松、侧柏等树种错落生长。科技的助力,让林业人更便捷地在林间空地种树。多样的树种,逐渐形成针阔混交复层异龄林。


滦平国有林场总场于1979年成立。在建场初期,造林绿化树种以落叶松为主,大规模种植单一人工纯林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为调整树种结构,提升森林质量,林场从2009年开始进行森林抚育经营工作。


“我们通过砍掉枯死树、劣质树和被压木,优先保留保护实生树木和幼苗,见缝插针补植阔叶树种,逐步形成永续林。”滦平国有林场总场经营产业发展科科长刘金柱说,林场还营造“疏伐+修枝”“疏伐+补植”可持续经营的示范林,实现森林经营工作转变。作为衡量森林资源的重要指标,该林场总蓄积量从2019年的140.7万立方米增加到2023年172万立方米。


2023年,滦平国有林场总场拉海岭林场纳入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至2024年底,完成森林经营任务1.9343万亩。2025年,计划完成可持续森林经营任务0.8万亩。


在丰宁满族自治县千松坝林场,笔者驱车穿行在千松坝国家森林公园的山间小路,目之所及,云杉、白桦、落叶松、山杨等林木挺拔、错落有致。


“20世纪,因过度砍伐、过度放牧等原因,这里土地沙化一度严重。”回想曾经“沙尘从春刮到冬”的场景,千松坝林场场长何树臣记忆犹新。


1999年秋天,一支由13个人组成的先遣队来到大滩镇,打响千松坝造林的首场战役。


20多年来,千松坝林场实施工程造林超过116万亩,治理荒漠化、沙化面积近150万亩,已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构筑起京津北部坚实的绿色生态屏障。


“承德植绿不息,加快推进‘三北’六期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宜封则封、宜造则造、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着力提高造林绿化质量。”承德市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李剑说,2024年,该市国有林场推进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建设10.6万亩。今年,承德市组织13个林场开展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建设,通过积极探索森林经营模式,打造森林经营先进示范样板,上半年承德市完成营林面积41.35万亩。


守护绿色家园


筑牢坚实安全防线


从承德市区向北驱车120多公里,在冀辽蒙三省交界处,平泉市黄土梁子国有林场这弯深深的绿色镶嵌于此。站在山顶极目远眺,崇山峻岭间林木茂盛如同翻涌的绿色海洋。


“建场71年来,荒山秃岭变成22万亩人工林海,森林覆盖率从最初的0.6%增加到现在的88.1%。”平泉市林业和草原局局长翟海雁说。


科技赋能,护绿更高效。如今,护林员人人都有了护绿“科技利器”——承德市林长制智慧平台手机App。


“打开平台,就能清晰地看到巡护轨迹以及巡护时间。在巡护过程中,发现火情或病虫害等情况,拍个照片及时上传,就能快速得到反馈。”平泉市黄土梁子国有林场护林员高树志一边演示一边介绍。


以往护林员每天完成巡护后,需要把当天的路线和林区情况详细记录在笔记本上,费时费力。2023年,承德市建成市、县、乡三级林长制智慧管理平台,依托护林员管理模块,将该市森林草原资源管护任务划分为17744个网格,利用手机App等软件,实现21624名护林员网上管理。网上定位、轨迹、签到、上报信息等一键查询,巡林轨迹全程追溯、指令下达、督办考核、公众参与等“一网统管”。


“护林员巡护的核心在于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巡护App为其提供了便捷解决方案。”承德市林业和草原局林草资源保护中心负责人李文清说。


筑牢森林安全防线,病虫害防治同样是关键一环。


在拉海岭林场一处林地旁,蓝白相间的栅栏将一台标注为“物联网虫情测报预警监测站”的设备围了起来。这台冰箱大小的设备,通过物联网技术,集智能测报灯、虫情测报系统等功能于一身,可实现对森林病虫害虫情全方位、全天候监测。


“收集到监测数据后,终端的专家团队将进行综合分析,精准预测森林病虫害发生趋势。”在物联网虫情测报预警监测站旁,李建忠介绍它的工作原理。


从过去的人工收集到现在的科技加持,一旦发现病虫害有暴发趋势,工作人员可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通过发布预警信息、组织力量防治等,迅速控制病虫害扩散蔓延。


“2021年至2024年,全市有害生物成灾率为零。”承德市林业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副站长牟秀娟说。今年上半年,该市对410万亩松林进行严密监测,做好检疫工作,完成林草有害生物防治面积17.1万亩,为森林草原织起防护网。


为全方位筑牢森林草原安全防线,承德还聚焦重要区域和时段,强化野外火源管控,严厉打击违法用火行为,开展“六清”“回头看”等活动,通过创新机制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升森林草原防灭火能力。


积极开展“林业+”


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盛夏时节,在丰宁满族自治县汤河乡料坡道村附近的林场,一垄垄菌床整齐铺设在苍翠林木间,一株株赤松茸破土而出,茁壮生长。


“赤松茸、栗蘑、土豆……林下经济成为老百姓增收致富新战场。”7月20日,看着村民们忙着在林下空间改造的一方方梯田内采收赤松茸,丰宁宏森木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段继生说。


在段继生的印象中,这里以前是村民放牧、砍树的山场,树越来越少,青山变成荒山。2006年,为带领村民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公司以当地5万亩山林为试验田,探索林上护生态、林中兴产业、林下增收入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经过19年的努力,昔日荒山变林海,林木资产价值超过8000万元,带动当地2000余人实现就业。


一头牵着生态美,一头连着百姓富。如今,承德依托富集的林业资源,通过政府主导、培育龙头、典型示范等举措,初步形成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四大产业体系,打造林下发展新业态。


在宽城满族自治县板栗核心种植区艾峪口村,一排排板栗树粗壮挺拔,树下,大豆、玉米、谷子、甘薯、大葱、药材等间作生长。不远处,成群鸡鸭在林间寻觅杂草和害虫。


“山顶乔灌戴帽、山间板栗拦腰、山下作物压脚、村庄道路河流缠绕,独特的山地景观发挥着重要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功能,这是自然与人类农业智慧的完美结合。”宽城满族自治县农业专家李树才说。2023年11月,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念好山字经,做好绿文章。2024年,承德市林下种植、养殖、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达584.8万亩,产值4.5亿元。今年,该市预计新发展林下经济经营面积4万亩,林下经济综合产值有望增长15%以上。


“除了林下经济,承德充分挖掘生态优势,做优兴隆山、白草洼等康养基地,推行林中滑雪、林中运动养生体验等,助力森林康养等产业发展,使林业产业发展从单纯利用林木资源向综合利用林木、林地和景观资源转变,实现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双赢。”承德市林业和草原局政策法规与科技产业科科长薛白说。


森林碳汇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也是目前最为经济、安全、有效的固碳增汇手段之一。


近年来,为不断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承德多措并举加快推动将生态“含绿量”转化为发展“含金量”,叫响承德碳汇品牌。塞罕坝机械林场完成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市场重启后省内首笔交易,出售碳汇产品1.9万吨,交易金额100.7万元。在省内率先开展“降碳产品+会议和办公场所碳中和”,完成降碳产品交易6540万元,居全省首位。


2024年,承德在入选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后,又入选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名单。(陈宝云 闫立辉)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