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态环境部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对全国碳市场扩围各项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机构(以下简称注登机构)是全国碳市场核心基础设施平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碳排放权交易产品登记,提供交易结算等服务,高效支撑了全国碳市场各年度分配、履约工作,目前累计登记配额总量超240亿吨、清算金额超860亿元。
根据清华大学的研究,在不考虑电力结构调整的情况下,到2030年火电能效提高的降碳潜力仅1.4亿吨二氧化碳左右,而工业节能减碳潜力高达13亿吨二氧化碳。如果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扩大到建材、钢铁、有色、石化、化工等工业行业,其管控的碳排放量将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70%左右,具有为实现碳达峰目标贡献80%减排量的潜力,其中非煤电行业减排贡献达到60%。因此,扩大行业覆盖范围是充分发挥碳市场在实现国家“双碳”目标中的作用的必然要求。
生态环境部一直高度重视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按照“完善制度机制,严控严查严罚”要求,发电行业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可复制到其他行业的数据质量保障体系。
近日,浙江国际油气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与国网浙江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共同发布浙江省首个中国绿证价格指数产品——中国绿色电力证书卖方报价。
27日,在广州绿色电力消费签约仪式上,1680余万张绿证完成签约,成交规模达168亿千瓦时。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截至3月25日,“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累计成交量达到133万吨,成交额为1.05亿元。
区域温室气体倡议(RGGI)今年举行的首轮碳配额竞价中出现看涨与看跌信号间的拉锯战。投标数量与配额供应数量之比达到2008年9月首次RGGI竞价以来的最高点。买方热情加上储备配额售罄吹响了牛市号角。然而,结算价格下跌表明,这个美国历史最悠久的碳市场未来可能阴云笼罩。
在“双碳”目标引领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背景下,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绿色发展工委会联合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组,携手30余家权威机构与企业,共同编制完成《碳达峰碳中和蓝皮书(2025年)》。
新西兰今年的首次碳竞价以失败告终,未能吸引到任何投标,导致150万个配额未售出。
3月20日,一场跨越山海的“绿色交易”在沪明两地同步落槌——上海景龙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福建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以10.04万元认购三明市沙县区6693吨林业碳汇,用于抵消湾谷科技园碳排放,实现了“双控”路上的率先探索,开创了上海民营企业首次参与三明跨区域碳达峰碳中和交易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