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生态专题 >  正文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

来源:经济日报 时间:2025-04-22 16:13:28

字号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为2025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一,明确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目前我国碳市场已初具规模,但其在优化资源配置、激励技术创新和引领产业升级方面的潜能尚未充分释放。需加快构建长效市场机制,通过价格信号引导生产要素流动与重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碳市场通过重构生产要素的价值评估体系,形成“价格信号引导—要素优化配置—技术创新裂变”的传导链条,为经济系统植入绿色基因,推动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平衡。

价格信号重塑企业行为。碳市场的核心突破在于将无形的环境代价转化为可量化的经济信号。通过碳排放权的市场化定价,高能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被打破。2024年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挂牌协议交易价一度突破100元/吨。当碳排放权的市场价高于企业边际治理成本时,企业更倾向于通过自主减排降低排放成本,并将节省的配额用于交易。这种定价革命从微观层面倒逼企业将碳成本纳入全生命周期管理,中观层面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形成减排责任共担机制,宏观层面引导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向“绿色GDP”迭代升级。

要素配置引导产业结构调整。碳交易形成的资金流动,本质上是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过程。当高碳资产的市场估值受到抑制、低碳技术投资吸引力增强时,生产要素配置格局随之重构,产业结构相应调整。其一,资本从化石能源领域向清洁技术领域迁移。从国际看,2013年至2019年,欧盟碳拍卖收入的七成,总计约321亿欧元,被用于欧盟各国的可再生能源、节能增效、绿色交通领域减排投资。其二,技术资源从末端治理向源头防控迁移。韩国碳市场通过将配额拍卖比例从3%提升至10%,倒逼企业采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其三,人力资源从传统制造向绿色服务迁移。我国“双碳”政策推动了“绿色就业风潮”,绿色相关领域就业岗位持续增长。

技术创新孕育新质生产力。碳市场既倒逼企业突破现有技术瓶颈,又为创新成果提供市场验证通道。当减排量成为可交易资产,技术创新便获得了双重激励,既可以通过降低履约成本创造直接收益,又能通过开发碳移除技术等形成新型资产。这种激励机制正在引发“巴斯德象限”式的应用导向型创新浪潮——既非纯粹的基础研究,也非简单的技术改良,而是瞄准碳中和目标的系统性突破。从氢能冶金到光储直柔,从生物质碳捕集到人工智能(AI)助力碳捕集,碳价信号持续抬高技术创新的经济价值。这牵引着生产组织方式革新、商业模式迭代和制度体系升级的复合型变革,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支撑。

当前碳市场正从规模扩张向质效提升转型,在这一过程中面临不少挑战。跨区域行政壁垒与行业标准差异不仅阻碍要素流动,更削弱全国碳市场的协同减排效能;碳价尚未真正成为经济社会系统的基础性指标,其影响仍局限于重点排放单位名录,碳价波动对投融资决策的传导效应有限;传统监管模式尚未完全适应碳市场金融化的发展需求,排放数据核算难、核查难、追溯难等问题仍未根本解决;部分中小企业因监测、报告与核查成本较高,尚未深度参与行业减碳;等等。

面对多重现实挑战,需以系统思维推进制度创新,通过多维度协同发力,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

一是健全碳市场协同运行机制。探索建立碳价调节机制,研究区域碳市场协同发展的制度框架,构建基准价与市场浮动相结合的碳价形成机制。在保证市场统一性的同时兼顾区域公平,可探索中西部碳汇资源资产化路径,引导东部地区通过市场化交易履行生态补偿责任,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协调区域利益分配。推进行业标准互认机制建设,鼓励行业组织参与碳排放核算标准制定,开发核心标准统一、特色模块可选的核算体系。研究建立跨行业碳减排量折算模型,支持试点创新交易模式。在区域协同方面,可选择重点城市群开展碳市场一体化试点,建立跨行政区配额分配协调机制。

二是完善碳价格传导链条。探索将碳价参数有机融入现有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体系,建立与能源价格波动、环境税费调整弹性关联机制,推动碳市场与电力市场、绿色金融市场协同发展。稳步推进碳金融产品创新,分阶段推出碳期货、碳期权等风险管理工具,研究开发碳收益挂钩型结构性金融产品,提升市场流动性与价格发现功能。风险可控前提下,在自贸试验区探索开展跨境碳金融业务,推动碳衍生品交易规则与国际市场兼容互认。在重点行业建立低碳技术认证与碳资产开发体系,推动创新成果通过碳市场交易机制实现价值转化。

三是建设智能监管系统。整合卫星遥感、物联网设备和区块链技术,构建覆盖碳排放全流程的数字化监测体系,在重点行业推行“端侧智能监测设备+云端可信计算平台”模式,实现排放数据实时同步、不可篡改。探索应用AI技术开发数据核查分析工具,提升异常数据识别能力,实现从“人防”到“技防”的治理升级。整合生态环境、金融监管、数据管理等部门职能,完善机构监管、功能监管、行为监管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对控排企业、交易机构、核查单位实施全链条管理。建立碳市场失信行为惩戒机制,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并明确第三方核查机构的监督义务。

四是优化多元共治生态。建议实施中小企业碳管理能力提升计划,开发本土化、轻量化碳排放监测、报告与核查工具包,提供技术指导、设备共享等服务,降低中小企业参与门槛。深化“碳账户”与绿色金融融合机制,通过市场化激励引导企业主动减排。支持地方设立碳市场发展专项资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碳基础设施建设。在生态功能区探索碳汇权益交易试点,建立碳市场收益反哺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培育全民低碳意识,可通过推出个人碳账户系统,将绿色出行、低碳消费等行为量化为碳积分,完善公众参与渠道。

作者:何 可(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主任、教授)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