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智库观点 >  正文

中国环科院院长席北斗:统筹有机固废资源化与水土协同共治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2025-04-21 14:23:39

字号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健全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强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当前,我国有机固废循环转化虽取得进展,但仍面临资源利用率低、碳排放高、污染控制难及治理模式碎片化等问题。传统单一治理模式难以适应产业多元化需求,资源循环与污染协同共治的深度融合亟待突破。固废高效转化与水土环境治理的协同创新,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在环境治理中的重要议题。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协同共治为路径,以绿色低碳为目标,构建资源循环与生态治理一体化体系,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强化有机固废循环转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有机固废兼具污染与资源的双重属性,其循环转化不仅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更是推动资源高效利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关键路径。如何以系统化思维推动有机固废循环转化,实现资源利用与生态治理深度融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

以“无废城市”建设为引领,构建源头减量与分类治理模式。有机固废治理的核心在于源头减量与分类管理。当前,我国有机固废治理模式系统性不足,源头分类体系尚未完善,导致资源化利用效率低下。为此,需要以“无废城市”建设为引领,强化政策引导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推动有机固废源头分类与减量化处理协同发力。通过优化固废分类收集体系,提升废弃物源头管理水平,为资源化利用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加强政策支持与公众参与,推动固废分类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此外,还须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方责任,确保源头减量与分类治理的可持续性。

以“双碳”战略为导向,打造全生命周期资源化协同体系。有机固废资源化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以“双碳”战略为导向,构建涵盖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全生命周期资源化协同体系。当前,有机固废的区域治理中,技术处理分散、协同不足,区域治理中与土壤改良、地下水修复等环节衔接不畅,制约整体效益提升。为此,应以系统化思维为统领,推动多技术协同与市场机制深度融合。一方面,以多技术协同为引擎,突破有机固废高效转化技术瓶颈。另一方面,以市场机制为支撑,推动资源化产品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同时,完善生态补偿与交易模式,确保资源化利用的经济性与可持续性。通过政策强力支持与市场机制优化,进一步提升有机固废资源化宏观布局的可行性和长期效益。

以绿色低碳农业为目标,推动有机固废与土壤扩容深度融合。农业是有机固废产生的重要领域,也是资源化利用的关键场景。以绿色低碳农业为目标,推动有机固废与土壤扩容,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一是积极推进秸秆还田、畜禽粪污堆肥等核心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有机肥增施调控,提升土壤有机质,减少化肥施用,构建绿色低碳农业体系。二是通过科学转化,将有机固废精准转化为土壤改良剂,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与碳汇能力,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三是仍须不断加强和完善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与评估,推动农业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构建绿色低碳农业体系,全面推进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以智能管理为支撑,提升有机固废资源化治理效能。智能化管理是提升有机固废资源化治理效能的重要手段。通过构建“数据驱动、智能决策、精准治理”的治理模式,依托物联网技术建立有机固废全流程智能监测体系,实现从收集、运输、处理到资源化利用的全链条数字化管理,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优化有机固废处理工艺,实现对有机固废的精准分类、成分分析和污染源追踪,通过引入机器学习模型,动态优化处理工艺参数,细化处理过程中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预测,降低治理成本。同时,立足“区域协同、资源共享”发展理念,聚焦多源有机固废资源化潜质,优化区域间有机固废资源回收调度,提高分类准确度,实现有机固废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低碳绿色发展。

统筹固水土协同共治,构建生态综合治理新格局

固废、水资源和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传统单一治理模式难以应对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亟须以系统化思维推动固水土协同共治,构建生态综合治理新格局。通过统筹区域内多要素协同与区域间政策规划联动,打破治理壁垒,实现生态治理的整体效益最大化。

以区域协同为突破,构建固水土一体化治理框架。固水土协同治理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单一治理模式,建立多要素一体化的治理框架。在区域内,需推动固废、水资源和土壤等多要素协同治理,基于区域内产业消纳特征与产业链结构,建立固水土协同治理机制。通过统筹固废资源化、水体修复和土壤改良措施,确保各要素治理措施相互衔接、协同增效。在区域间,以政策协同为纽带,以生态功能区为单元,制定跨区域协同治理方案。整合有机固废处理、土壤污染监测、水资源管理等多领域数据,实现数据共享和协同分析,推动区域间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实现生态治理的整体效益最大化。此外,不断加强区域间政策协调,推动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确保生态治理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推动治理模式绿色化与智能化。技术创新是固水土协同治理的核心驱动力。一方面,以绿色低碳为指引,推动产业协同技术革新。推广有机固废好氧堆肥、厌氧发酵、材料化利用等绿色低碳技术,减少二次污染,发展多技术融合与系统集成,建立固水土一体化治理技术平台,为生态治理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以智能化为支撑,全面提升治理的精准性与长效性。通过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智能监测与调控体系,实现环境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动态分析,精准识别问题区域和治理难点,优化资源配置和治理措施,确保治理效果的最大化。

以行业联动为纽带,打造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固水土协同治理需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条。一方面,以行业联动为纽带,推动跨领域协同治理。将有机固废源头产业与农业、园林绿化等行业实现区域化结合,推动资源化产品在土壤改良中的应用,降低有机固废资源化成本。另一方面,以市场机制为驱动,激发治理活力。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推动固废资源化产品和土壤治理以及地下水修复服务的市场化交易,构建“废物——资源——产品”区域闭环体系,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双提升。

以政策规划为引领,优化产业布局与治理机制。政策规划是固水土协同治理的重要保障。在产业布局与区域规划初期,需要贯彻环境统筹理念,选择重点区域开展固水土协同治理与先进技术产业的综合示范项目,推广生态环境导向的经济开发模式。制定资源化利用扶持政策,加快行业标准制定,确保资源化利用可持续发展。同时,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协同治理机制,优化资源流通,推动固水土一体化管理,全面提升整体治理效果。此外,还需加强政策引导,推动固废资源化产品和土壤治理以及地下水修复服务的市场化交易,激发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治理的积极性。

通过统筹固水土协同共治,构建生态综合治理新格局,不仅能够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还能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席北斗,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