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印发《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通用实施规则(试行)》(以下简称《实施规则》),明确了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的适用范围、认证模式、管理要求等内容,是国内首个系统性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文件。
《实施规则》制定了中国碳足迹标识和认证证书的内容与形式,创新地采用了“碳足迹数值+二维码”的组合标识,支持认证信息、甚至碳足迹模型和数据的追溯和展示,符合未来产品环境信息透明披露的发展趋势。
企业碳足迹认知不足,新规强化全生命周期管理
“目前,企业以及各方对产品碳足迹不是很熟悉。”四川省产业计量测试研究院总工程师方朝纲告诉记者。
此次与《实施规则》一同发布的《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企业保证能力要求》,强调企业应建立系统和规范化的碳足迹管理制度,覆盖产品设计开发、采购、生产、交付及储存、使用、生命末期全过程,要求企业确保记录的清晰、完整和可追溯。在供应链管控方面,提出基于碳足迹影响因素的采购控制要求,建立关键合格供应商名录管理制度,推动供应链管理。
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环联合)副总经理刘清芝告诉记者,企业在开展产品碳足迹认证时,面临两方面挑战:一方面,目前我国产品碳足迹核算只有《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要求和指南》(GB/T 24067—2024)通用标准和少数产品核算标准,缺少统一的具体产品碳足迹认证实施规则;另一方面,我国尚未建立起被国内外广泛认可的完善的碳足迹因子数据库,相关国际数据库中关于我国的产品碳足迹因子存在数据量少、年份久远、难以溯源、代表性欠佳、相互不一致等问题,部分标注为中国的数据甚至用的是欧洲或全球平均数据近似替代,使用这些数据库中的因子核算出来的产品碳足迹结果,难以真实反映我国产品碳足迹状况。
“2024年,四川省抽查了40家企业的产品碳足迹‘证书’。抽查发现,近半数企业聘用的服务机构不能复现碳足迹数值结果和计算过程,可以复现的结果也普遍存在错误使用排放因子、使用来源不明的因子或大量使用外国数据库等问题。”方朝纲说。
四川大学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副教授王洪涛表示,企业可以自主建立碳足迹系统,整合从产品设计、采购到生命末期的全链条数据资料,结合背景数据库,企业的产品设计和技术研发人员、生产和供应链管理人员可以进行碳足迹计算和内部分析,对比不同产品设计方案、原材料替代方案的降碳潜力,优化决策支持,真正落实低碳改进。
同时,四川大学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副教授周金蓉建议,企业还可以建立分层级的数据访问权限,兼顾可追溯性与数据保密。
发布试点指南,推动碳足迹认证有效性
为更好地确保碳足迹认证的规范性和可信度,《实施规则》强调认证与监督并重,采用“初始检查+产品碳足迹核查+获证后监督”的全链条认证模式,有效期为2年,并提出在碳足迹发生显著变化时,应重新进行认证,强化了碳足迹认证证书的时效性。
在数据质量方面,《实施规则》制订了《产品碳足迹核查指南》和《产品碳足迹核查报告(模板)》,提出了基本的数据质量控制要求,包括优先使用实景数据,并采用保守性原则,避免低估排放。在最关键的数据收集和碳足迹量化(计算)部分,明确要求记录所采用的数据、模型和计算过程,并交叉核验。
日前,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首份《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工作“知识会”》(以下简称《知识会》),这是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的第一份工作指南。
《知识会》从基本概念、试点目的、工作原则、认证程序、任务分工等多方面明确了试点工作的具体要求,助力各方更好地理解试点推进思路,有效提升试点实施的一致性与有效性。
“自2005年起至今,我们已为电子电器、家具、建材、食品、烟酒等行业近600家企业提供了产品碳足迹技术服务。2025年1月,中环联合成功入选国家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认证机构。”刘清芝说,将从以下方面推动《实施规则》落地实施。
近年来,中环联合除了参加《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要求和指南》(GB/T 24067—2024)编制,还参与了20多项产品碳足迹核算团体标准编制,发布了10多项产品碳足迹核算种类规则。接下来,将继续积极参与试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与行业主管部门、科研机构、企业等开展合作,建立试点产品碳足迹排放因子核算规则,保障碳足迹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与时效性。
完善产品碳足迹认证规则。《实施规则》采用“A+B”模式,即由《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要求和指南》(GB/T 24067—2024)与具体产品专用实施规则共同组成并配套使用。下一步,要在充分考虑产品特性的基础上,制定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产品碳足迹认证实施细则。
为提升产品碳足迹审核业务的质量与效率,近年来,中环联合通过使用审定与核查业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并在系统里嵌入自建的数据库,设置“数据自动比对+逻辑校验+异常预警”技术模块,对产品碳足迹及相关支撑性数据进行事前智能筛查。
未来,将严格采用“初始检查+产品碳足迹核查+获证后监督”的认证模式,对产品碳足迹核算的准确性和相关证据文件进行严格交叉核验,并对企业生产产品的一致性进行检查,确保认证结果可信;对获证企业实施定期监督检查,若发现不能持续符合认证规则要求的,将依据规则作出暂停或者撤销认证证书的处理。(记者尚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