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已“满月”。最新数据显示,截至4月9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145万吨,累计成交额1.17亿元。
专家表示,随着新的CCER的登记和碳市场主体的逐步丰富,预计全国CCER交易市场的活跃度将显著提升,成为市场化开展碳减排相关资产交易的重要场所,CCER市场的交易规模也会逐步扩大。
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又叫做“CCER”,用于对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减排效果进行量化和交易。3月6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下称“自愿碳市场”)首批核证自愿减排量完成登记。
记者从生态环境部获悉,首批获得登记的核证自愿减排量由位于江苏、甘肃等地的海上并网风力发电和并网光热发电项目产生,已登记的核证自愿减排量共948万吨二氧化碳当量,预计将在10年内年均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约359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生态环境部表示,首批核证自愿减排量的登记为全国碳市场建设带来新机遇,一方面为我国控排企业提供了多样化履约选择,有效降低企业履约成本,推动实现碳市场低成本降碳的政策目标;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激励作用,为减排机理清晰、降碳效果好但减排成本较高的项目提供了额外资金支持,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持。
比如,国家能源集团参与了首批CCER交易,该集团在江苏东台的海上风电项目目前获批了85.7万吨减排量,按照每吨80元的价格,预计在市场上总共可以获得近7000万元的收益。
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一举成为全球覆盖碳排放规模最大的碳市场,首批覆盖电力行业,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50亿吨。近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围,钢铁、水泥和电解铝三大高耗能行业被纳入强制碳市场,覆盖排放量增至约80亿吨。根据现行规定,企业可使用不超过5%的CCER抵消配额清缴,CCER年需求上限将提升至4亿吨。
数据显示,自愿碳市场首批核证自愿减排量完成登记以来,成交均价多次超过100元/吨,最高达107.36元/吨。黑鲸能源总经理吴华伟分析,主要是因为其供给与需求存在差距,第二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下称“方法学”)刚发布数月,短期内通过认证的项目数量较少,CCER较为稀缺。
当前方法学数量不足,覆盖领域有限,叠加CCER重启时间有限,导致可开发的碳减排或碳汇项目相对稀缺。业内专家建议,加速制定和颁布更多方法学,扩大项目覆盖范围,吸引更多主体参与市场,释放活力。同时,在后续发展中不断完善和改进方法学,保障碳减排/碳汇项目高质量发展,引领全球碳市场发展。
此外,金融机构的参与也提升了碳市场的活跃度。亚洲开发银行原气候变化首席、国家气候中心原副主任吕学都认为,券商与金融机构的参与,不仅能够提高碳市场的流动性,还能够为碳市场的稳健发展注入所需的资本,支持高碳企业通过碳金融工具融资实施减排项目。
“券商和金融机构参与CCER市场还有利于完善碳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尤其是在有国外投资者参与的情况下,最终有利于我国碳市场与国外碳市场的联动乃至接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表示,如果与发展中经济体的碳市场联动,以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则有利于人民币“走出去”和人民币国际化。
但当前的制度规则未明确配额或碳减排信用的有效期,导致金融机构在设计碳金融产品时面临诸多挑战和风险。吕学都建议,尽快明确碳排放配额和碳减排信用有足够长的使用期限、足够长的时效,以增强市场预期,让市场主体能够开发具有吸引力的碳金融产品,助力高碳企业的碳减排,从而促进碳市场的活跃和发展。
吴华伟认为,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发展和培育专业碳资产交易中介机构,构建涵盖认证、交易、融资的完整服务链,加速金融工具创新。
对于自愿碳市场的发展,周宏春建议,数据的准确性是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基础,需要国家主管部门仍然按照中央、省、市三级审核;加强市场运作的规范性,制定一系列制度以便自愿减排交易的运作有法可依;加强相关问题的监管,包括数据准确性、市场运行规范性、交易合规性等,因而需要相关的制度相配套,包括企业碳排放信息、CCER登记的程序等;诚信体系建设方面,一旦发现不合规行为应当给予处罚。(白丽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