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碳金融 >  正文

发展绿色金融,亟须解决碳核算难题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间:2025-04-02 16:42:39

字号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工作方案,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标志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围工作进入操作实施阶段。这是推动实现我国“双碳”目标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自主贡献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其中,金融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工具,在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也正因此,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绿色金融”列入“五篇大文章”,成为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


今年初,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了《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旨在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加速绿色低碳转型,支持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绿色金融的核心在于推动金融资源向绿色产业倾斜,支持传统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实施方案》明确的重点支持领域包括传统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绿色转型,能源体系的低碳化,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支持碳市场建设。


不仅要加大对实体经济绿色转型的支持力度,《实施方案》也强调金融机构自身资产组合和运营的低碳化,重点工作包括:一是开展碳核算工作。《实施方案》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做好碳排放数据收集和积累,探索重点行业企业和产品的碳排放测算。这将为绿色金融产品的开发和风险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同时提升绿色金融环境效益数据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二是降低资产组合碳排放。《实施方案》要求银行保险机构优化资产结构,逐步降低高碳资产比重,探索基于碳表现的投融资评价和动态管理。这种以碳排放强度为导向的资产组合优化策略,将推动金融机构在支持绿色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推进自身绿色低碳运营。通过实施绿色办公、绿色采购、绿色出行等措施,银行保险机构可以降低自身运营的碳排放强度。同时,《实施方案》鼓励有条件的机构探索碳中和网点建设,为行业树立绿色运营的标杆。


总体上看,《实施方案》为推动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提供了清晰路径,但在实施过程中仍需关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的完善、金融资源的精准配置、风险防控与业务创新的平衡以及碳核算与信息披露的落实,等等。


首先,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的完善。当前,绿色金融标准尚未完全统一,部分领域存在标准不清、执行不一的问题。《实施方案》提出要健全绿色金融标准和信息披露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协调不同机构间的标准差异,确保绿色金融业务的规范性和一致性,是关键问题。


其次,金融资源的精准配置。《实施方案》强调支持重点领域和行业的绿色转型,但如何在传统高碳行业与新兴绿色产业之间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既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又推动低碳转型,是一大挑战。特别是在能源保供与低碳转型之间,需要平衡短期经济稳定与长期绿色发展的关系。


第三,风险防控与业务创新的平衡。绿色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伴随着环境、社会和治理(ESG)风险的增加。《实施方案》提出要强化全流程风险管理,但在实践中,如何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避免因过度追求规模而忽视风险,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四是碳核算与信息披露的落实。碳核算和信息披露是绿色金融发展的基础,但目前碳排放数据的收集、核算和披露仍存在技术难点和数据不透明的问题。如何推动金融机构和企业建立完善的碳核算体系,并确保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规范性,是实施中的重要任务。


从长期来看,银行业保险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将推动我国绿色金融体系更加成熟,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一方面,随着绿色金融标准的完善和政策工具的丰富,金融机构的绿色服务能力将显著提升;另一方面,绿色金融的国际合作将进一步深化,为我国在全球绿色金融领域争取更多话语权。同时,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碳核算和信息披露的难题有望逐步解决,为绿色金融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作者:曾刚(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