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新闻 >  正文

江豚归来,为长江大保护写下鲜活生动的注脚

来源:中国环境APP 时间:2025-04-02 15:26:59

字号

在近日开展的2025年首次长江扬州段长江江豚科考活动中,观测人员看到了长江江豚家族举家出游的场景。更令人欣喜的是,在长江六圩水域(仪征)首次观测到长江江豚的身影,为长江大保护写下鲜活生动的注脚。

作为长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江豚不仅是长江里的“原住民”,更是长江生态改善的见证者。长江江豚主要以小型鱼类为食,处在整个长江水生动物食物链的顶端,对水环境的要求极高。科学研究表明,长江江豚的种群分布、数量及其变化与长江环境和鱼类资源的变化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也就是说,长江江豚的生存状况直接反映了长江生态环境的质量。

然而,过去近40年的时间里,伴随着长江流域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类的涉水经济活动给长江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航运发展、水体污染、渔业误捕、水产资源减少等因素,都是导致长江江豚种群陷入危机的主要原因。官方监测数据显示,2006年长江全流域江豚数量约1800头,到2017年仅约1012头。2013年,长江江豚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度濒危”物种。

长江经济带集聚的人口和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均占全国40%以上,是我国经济中心所在、活力所在。但持续的高强度开发,让生态环境不堪重负。不仅是江豚,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在2021年长江“十年禁渔”措施实施前,长江每年的天然鱼类捕捞量已经不足10万吨。

转机始于“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顶层设计,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长江经济带要探索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并通过系统治理,恢复“一江碧水向东流”的景象。过去几年间,长江流域各地着力改善“化工锈带”、修复沿江岸线、整治港口码头、开启“十年禁渔”……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实施,不仅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也为水生生物提供了生存空间。以江苏扬州为例,共退让生产岸线6.3公里,复绿152万平方米,以往分布着多家小船厂、环境脏乱差的地方,变成了“堤固、岸绿、景美”的滨江风光带,长江扬州段生态岸线占比从2018年的47.5%提升至56.9%。

江豚的回归,就是系统性生态治理的成果。2022年的全流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结果显示,江豚种群数量增至1249头,实现了有监测记录以来的种群数量首次止跌回升。近年来,在江苏镇江、湖北宜昌等多地,江豚逐浪嬉戏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场景。

监测数据也印证了江豚作为长江生态状况“晴雨表”的作用,长江干流连续5年全线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根据去年发布的《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及生境状况公报(2023年)》,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持续恢复,水生生物多样性稳步提升。2023年长江流域监测到土著鱼类227种,比2022年增加34种;监测到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14种,比2022年增加3种。

尽管成效显著,但江豚保护仍然面临挑战,比如长江流域外来物种种类较多、水系连通性和水生生物生境状况较差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善。未来,长江流域各地仍然需要在高水平保护上下更大功夫,在坚决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措施的同时,积极动员公众参与共治。

从“濒危”到“复苏”,从“罕见”到“常见”,江豚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态保护没有捷径,但只要我们尊重自然、持之以恒,终将收获绿水青山的馈赠。未来,随着绿色发展的深入推进,我们期待更多“微笑天使”畅游碧波,见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