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低碳发展关乎人类未来。今年恰逢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十周年。十年来,我们坚持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坚定不移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能源转型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坚强的能源保障,为各行各业绿色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我国能源转型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是能源消费结构转型成效显著。我们有效落实节能优先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超过26%,累计节约能源消费约14亿吨标准煤。不断扩大清洁能源利用规模,2023年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6.4%,比10年前提高10.9个百分点,煤炭消费比重累计下降12.1个百分点,绿电消费比重达到36%左右。深入推进电能替代,全社会终端用能电气化率达到28%,比2014年提升约7个百分点。
二是绿色能源供给能力大幅提升。十年来,我国新能源发展全球领先,装机规模增长10倍,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总量约占全球的40%,推动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历史性超过火电。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达到3万亿千瓦时左右,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三分之一,其中,风电光伏发电量超过全国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风电光伏产品已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风电光伏发电成本10年分别下降60%和80%,有力推动能源转型成本大幅下降,促进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截至今年7月底,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分别达到4.7亿千瓦和7.4亿千瓦,提前6年完成习近平主席在2020年气候雄心峰会上宣布的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目标,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清洁电力供应体系,为各领域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
三是能源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建成风电光伏全产业链研发设计和制造体系,量产先进晶体硅光伏电池转换效率超过25%,全球最大26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已于近日在我国下线。全面掌握大型三代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第四代核电技术、百万千瓦水电等一批重大工程投入运行。能源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发展壮大,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年出口突破万亿元大关,助力我国产业链优势不断巩固增强。
四是有力支撑美丽中国建设。人民生产生活绿色用能保障持续加强,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接近80%。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支撑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9年稳居世界第一。全国燃煤锅炉减少80%以上,95%以上煤电机组实现了超低排放,排放水平与天然气发电机组相当。持续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成品油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交能融合培育新产业、催生新模式、形成新动能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能源革命加快推进并深度演变,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已经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方向和一致行动。在此背景下,加快交能融合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角度,长期以来我国石油外采率偏高,通过积极布局风光发电,配套储能等多元供应保障支撑,实施电能替代并延伸扩大下游绿氢、绿氨产业链,推进交通运输行业的清洁用能替代,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发展安全的重要措施。从落实“双碳”战略的角度,当前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和电力行业都是支撑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领域。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能源和交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逐步构建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交通能源体系,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从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角度,交通领域是新能源应用的重要场景,特别是对于土地资源相对紧张的中东部地区来讲,意义更为重大。积极扩大风光电力、氢能等新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推广,已成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及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途径。
能源与交通,同为驱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领域,历史上的每次科技革命都是以交通和能源的先导性技术创新为动力和标志。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能源革命深度演变、方兴未艾,交能融合将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和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推动交通网和能源网的深度耦合发展,培育新产业、催生新模式、形成新动能。
国家能源局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交能融合工作,近年来,先后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关于组织开展可再生能源发展试点示范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光伏在铁路边坡、高速公路服务区及沿线等交通领域应用;积极支持在新建铁路场站、民航机场、港口码头、物流枢纽、分拣仓储的屋顶及空闲场地建设光伏发电设施,推动开发临港风电。我们正将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建设发展作为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促进交通领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是加强政策供给,自2015年以来,先后出台的十余项充电行业政策文件,涵盖了布局规划、建设安装、运营管理和支撑保障,实现了城市、农村、居住区、公路沿线等各场景分类施策、稳步推进。二是增加设施建设,持续优化城市公共充电网络建设布局,加快补齐县城、乡镇建设短板,加大快充网络有效覆盖,截至2024年7月底,全国已有1060万台充电设施,支撑了2500多万辆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三是促进车网融合,印发《关于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实施意见》,大力推动智能有序充电,引导建设双向充放电场站。
绿色能源驱动可持续交通需要协同发展、久久为功
在取得一系列显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当前交通领域整体电气化率还不够高,新能源与交通融合的深度、广度、密度尚待加强,绿色能源驱动可持续交通依然任重道远,需要协同发展、久久为功。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要求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建设绿色交通基础设施,推广低碳交通运输工具。下一步,中国的交能融合发展将不断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对接新需求,推动可持续交通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一是推动交通与能源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加强跨地域统筹和顶层设计,结合交通基础设施沿线清洁能源自然禀赋、用能需求、建设条件等要素,同步开展交通与能源基础设施规划设计,促进交通网和能源网“两网”协同发展。科学优化建设布局,加大分散式风电和分布式光伏发电就近开发利用力度,适度超前建设公路沿线新能源配套基础设施。针对用能集中的交通枢纽节点,强化柔性配电网建设,提高分布式光伏承载能力,促进新能源高比例就地利用。
二是以“再电气化”加快推广低碳交通运输工具。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鼓励老旧新能源公交车及动力电池更新,加快电动重卡的规模化替代应用。大力支持新能源低碳动力运输船舶发展,推动建立区域性船舶全面新能源化先行示范区。铁路方面推进电网结构薄弱地区长续航电动、氢能、混合动力等机车车辆和配套供能设施规模化应用。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智化技术,构建绿色能源与交通运输协同化、智慧化生态系统,促进交能资源联合高效配置。
三是开展关键技术创新攻关。持续开展长续航动力电池、快充桩、电动重卡、氢燃料电池等技术攻关,积极推进风光制氢、氢储运、生物质燃料、直流配电网研究示范和规模发展,畅通新能源在交通领域应用的经济化实现路径。突破多场景柔性互联微电网群技术难题,实现与输配电网的兼容互补和友好互动。开展面向交通应用场景的多能变换互补及新型储能技术研究。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网与电网融合互动能力,积极推广智能化充电基础设施,推广虚拟电厂、站网互动等技术,提升电力—运力智慧协同控制和保障能力。
四是完善政策标准和市场服务体系。组织能源与交通领域智库专家联合开展交能融合标准规范体系研究,分级分类推进标准制定。加强交通与能源基础设施规划协同,鼓励并支持交通类新能源项目开发建设,在备案、接网、消纳方面完善政策供给,优化管理流程。推动电动汽车聚合商、物流园区微电网、虚拟电厂等参与电力市场,在丰富电力系统调峰资源的同时,实现交通领域新能源高比例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