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新闻 >  正文

检察机关“发力”,一季度向污染企业和个人索赔环境损害赔偿金4.1亿元

来源:中国环境 作者:陈媛媛 时间:2023-04-28 19:23:36

字号

“积极稳妥办理公益诉讼案件,立案办理相关案件5.2万件,同比上升16.6%。”最高人民检察院于4月27日向社会发布2023年1至3月全国检察机关主要办案数据,一季度全国检察机关在加强生态环境检察工作,助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方面,办案力度明显加大。


据最高检案件管理办公室负责人介绍,一季度全国检察机关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以法治手段维护好国家和社会生态公共利益。


综合运用刑事、公益诉讼等检察职能,努力守护好绿水青山。全国检察机关用最严密的法治服务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依法起诉破坏环境资源犯罪5900余人,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2.5万件,共清理污染和非法占用的河道262.3公里,清理被污染水域面积2321.9亩,累计督促关停和整治违法排放废气和其他空气污染物的企业173家。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损害、谁赔偿”,在打击犯罪的同时,让违法者承担生态环境修复费用,提高违法成本,一季度共对42件案件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程序,向污染企业和个人索赔环境损害赔偿金4.1亿元,同比上升1.9倍。


地方检察机关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提供司法供给。各级检察机关结合地域特点,明确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的重点方向,创新工作思路,取得良好效果。如青海检察机关面对河湖跨流域、地域跨区划、管理跨部门的“三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突出问题,开展了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巡回检察,立案办理了熊狼伤人伤畜、保护青海湖裸鲤、非法占用草地等公益诉讼案件,取得了助推生态治理、保障民生民利、促进依法行政的效果。西藏自治区检察机关做深做实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开展饮用水源地保护、金沙江流域(西藏自治区段)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专项监督行动;在全区国家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立35个检察联络点和306个抵边村镇检察联络点,向群众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并提供法律咨询和检察服务。


数字科技为依托,以技术迭新赋能工作发展。检察机关积极实施数字检察战略,以技术创新协助开展勘验、鉴定、调取证据材料等专业性工作。如黑龙江省检察机关积极探索打造“随手拍”等移动在线举报平台扩大线索来源,强化大数据分析、卫星遥感,快速检测、无人机航拍等科技装备赋能公益诉讼调查取证,切实提高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办案质量。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