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年时间,中国以年均3.4%的温室气体排放增速,支撑了年均8.3%的经济增长。”这组来自国家气候战略中心(以下简称气候中心)的对比数据,鲜明地反映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中国在能源等行业零碳转型中是绝对的“优等生”,但仍存在努力和贡献被个别国家和组织刻意忽视甚至抹黑的现象。而数据就是最好的注脚。
“3.4%”这个数据来自近日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秘书处提交的一份重磅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一次双年透明度报告》(以下简称第一次双年透明度报告)。气候中心深度参与了履约报告编制工作。
围绕这份“高大上”的报告(由生态环境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共同编制,经由国务院授权后提交《公约》秘书处),记者近日采访了气候中心相关人员,详解里面的“干货”。
看懂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的“一升一降”
中国环境报:履约报告显示,中国温室气体排放仍在上升,但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如何解读这一现象?
气候中心:根据此次报告内容,2021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约为143.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的温室气体吸收汇约为13.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净排放量约为130.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2021年,中国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2005年增长70%,年均增长3.4%。其中,2005年—2014年,净排放量年均增长4.9%;2014—2021年,净排放量年均增长1.4%,增速明显放缓。
图1 中国分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和吸收情况(亿吨)
温室气体在大气中可存在上百年甚至上万年,对全球温升造成持久深远的影响。根据《2024年全球碳预算》数据,1750年—2023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工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使用的历史累计二氧化碳排放为美国的63%、欧盟27国加上英国排放总量的72%,同期中国人均历史累计二氧化碳排放不到美国的10%以及欧盟27国加上英国的24%。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斐然。按不变价计算,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5年增长258%,年均增长达8.3%。十余年时间,中国以年均3.4%的温室气体排放增速,支撑了年均8.3%的经济增长。2005年—2021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温室气体排放持续降低,2021年比2005年下降53%,年均下降4.5%。
中国环境报: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主要目标进展情况如何?
气候中心:按照《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要求,第一次双年透明度报告详细阐述了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主要目标及其内涵,明确了追踪目标进展的具体指标,并报告了最新情况。
2021年,用于追踪“碳达峰”目标的燃料燃烧及工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使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16.2亿吨。用于追踪“碳强度下降”目标的单位可比价格国内生产总值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2005年下降50.9%,全国森林蓄积量为194.93亿立方米。可再生能源方面,2023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17.9%、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约10.5亿千瓦。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4年10月,风电、太阳能总装机容量约12.8亿千瓦。森林蓄积量和风光装机两大目标已提前实现。
同时,第一次双年透明度报告还涉及中国减缓气候变化政策行动及其成效,并对各减缓政策行动减排效果进行了量化分析。
中国环境报:中国最主要的排放领域及排放增量最大的领域是什么?
气候中心:2021年,中国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使用、农业活动,以及废弃物处理的温室气体排放占比分别为76.9%、14.9%、6.5%和1.7%(不包括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其中,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使用两个领域的排放占比超过90%。
2005年—2021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增长59.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能源活动排放增长为45.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约占76.1%,主要源自发电和供热量上升;工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使用排放增长12.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约占20.7%,主要是水泥熟料、甲醇、己二酸等产量增长以及空调、冰箱及工商制冷消费量增长导致的。这两个领域的排放增量占总增量的96%以上。
图2 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领域构成(不包括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
中国环境报:近年来,中国二氧化碳和非二氧化碳排放趋势如何?
气候中心:总体来说,二氧化碳是中国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但近年来非二氧化碳排放增速高于二氧化碳。
2021年,中国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排放占比分别为81.2%、11.6%、3.9%、2.3%、0.2%和0.7%,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主要来源于以煤为主的化石燃料燃烧。
2021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16.3亿吨,相比2005年中国二氧化碳年均增长3.7%。2021年中国非二氧化碳(包括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排放量为26.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相比2005年中国非二氧化碳年均增长2.5%。2005年—2021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年均增速高于非二氧化碳。但与2017年相比,情况发生明显变化。2017年—2021年,中国二氧化碳年均增长2.3%,非二氧化碳年均增长2.7%。因此,自2017年以来,由于空调制冷消费的含氟气体以及化工生产过程的氧化亚氮排放快速增长,中国非二氧化碳排放增速已超过二氧化碳。
中国温室气体清单与国际全面接轨,清单编制方法全面更新
中国环境报:中国是在什么背景下提交了第一次双年透明度报告?
气候中心:2015年,《巴黎协定》明确建立强化透明度框架,要求各缔约方每两年提交一次透明度报告。2018年,卡托维兹气候大会进一步通过了强化透明度框架“模式、程序和指南”,要求各缔约方于2024年年底前提交本国第一次双年透明度报告。2022年,沙姆沙伊赫气候大会通过了温室气体清单、国家自主贡献进展及支持信息报告所用的通用报表及供各方参考的履约报告大纲。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提交这两份报告彰显了其履行《公约》及其《巴黎协定》责任义务的坚定决心。
其实,在此前,中国已根据《公约》要求,累计提交4次国家信息通报和3次两年更新报告,全面阐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政策行动,并报告了中国1994年、2005年、2010年、2012年、2014年、2017年和2018年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此次提交的第四次两年更新报告是中国最后一份两年更新报告,正式通报了中国2020年“国家适当减缓行动”(NAMAs)碳强度下降目标完成情况。
今年,中国将按照《巴黎协定》要求及“模式、程序和指南”,接受国际专家审评并参与促进性多边审议。
中国环境报:此次履约报告与此前提交的国家信息通报和两年更新报告相比,有什么不同?
气候中心:此次履约报告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与国际全面接轨。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全面更新,首次生成可比时间序列。
根据《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要求,本轮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报告全面遵循《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首次生成中国自2005年以来可比的时间序列清单,首次报告含70多个表单的通用报表。各温室气体全球增温潜势(GWP)采用《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推荐值,与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其他国家清单口径、计算方法、报告形式等一致可比。
此次报告的温室气体清单全面涵盖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使用,农业活动,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废弃物处理五大领域,涉及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等6类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吸收情况,从291个类别中识别出76个关键类别,对关键类别的计算尽可能使用本国排放因子,并采用较高层级的计算方法。
与之前的中国国家清单相比,本轮清单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排放源覆盖范围更全,新增了露天开采矿后活动甲烷排放,以及农田土壤矿化引起的氧化亚氮直接和间接排放等。二是计算方法更精细,更新了油气勘探开发环节甲烷排放计算方法等。三是活动水平数据来源更权威,调整了合成氨、甲醇、铅锌冶炼产量等数据来源。四是排放因子更贴近中国实际,通过调研分析更新了秸秆含氮率、秸秆草谷比和可降解有机碳等参数。五是报告内容更详细和透明,采用通用报表形式,详细通报了细分领域和温室气体类别的活动水平数据及温室气体排放和吸收量情况。六是数据时效性更强,本次提交的为2021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清单数据年份滞后提交年份3年,优于之前历次清单的数据时效性。
采访对象:丁 丁 气候中心副主任
马翠梅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总牵头人
王 田 履约报告总牵头人
张贝阳 负责履约报告编写
徐丹卉 负责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