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果业 >  正文

果业供给侧 如何结新果

来源:大众日报 时间:2019-09-29 15:45:08

字号

本 报 记 者 娄和军
本报通讯员 张 琦


  
  山东是果品大省,产量多年全国居首。沂源是我国果品生产百强县,林果70万亩, “沂源红”苹果成为“奥运果”“世博果”,享誉全国。在这里,农民年收入的70%源自林果产业。在这里,传统果业正向现代果业转型,供给侧改革正在发力。记者老家所在的西山村,是当地其中一个林果村。
  开门雪满山。正月初二,一场雪飘落沂蒙山腹地这个山村,漫山遍野的果树,迎雪俏立。村里100户人家中,年轻的村民多外出务工,在家种林果的约80户,以桃、苹果、葡萄为主。
产品结构如何调整?
结构优化潜力巨大
新科技与新理念一样不可少
  同是种桃,不同品种,收益大不同。
  在西山村,桃子品种不少。早生、红冠、寿桃、毛桃……一户乡亲地里,桃子就有七八种。西山村支部书记娄和君说,农民的桃子早中晚熟品种各栽一些,一是方便错时管理,二是为规避市场风险。在这个山村,一亩桃大多数能卖1万元。
  同是种桃,在西山村东边的东里镇福禄坪村,一亩地却已能卖到5万元。福禄坪村党支书郝纪发说,他们种的“金黄金”是一种食用黄桃,属于沂源地方小品种。好的桃子一个卖10元,一亩地50棵树,卖5万元不稀罕。郝纪发说,他们与科研部门合作,在品种栽培、施肥、授粉等方面,琢磨出一套科学的“绝活”。
  两相对比,引人深思。今年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中,优化产品结构被放在首位,而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完全可以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
  就是同一品种,有无科技支撑,收益也大不同。
  在西山村,村主任李霞带头矮化密植栽培新红富士树苗,去年是第4年,新果子结的不多,尚未达到丰产。
  而距村约10公里的中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苹果三年就丰产。“苗木是三年生的成品苗,进口的,脱毒的,少有病虫害。”总经理张伟说。
  沂源果品以苹果为主,桃子、葡萄、樱桃为辅,水果相对多样,布局总体合理,形成区域竞争优势。县果树中心副主任齐海山介绍,现在每类果品的内部品种结构优化潜力很大,而科技作用关键。
  优化品种结构,首先是苗木良种繁育。在西山村,果农更换桃品种,习惯于从其他农户那里剪枝嫁接,而多代嫁接容易降低桃的纯度。农民从农村集市上购买苗木,有时不靠谱。邻村北旋峰村村民李耐斌说,前几年他从集市上买了一把桃苗,20棵苗种进地里出了5种桃。齐海山介绍,沂源通过与全国大型科研院校长期合作,优质品种不缺。但是,当地规范化苗木企业太少则是一个不足。“仅以脱毒为例,脱毒苗木不带病害,10年还可以树皮光滑,而不脱毒的两三年就易生病。”像中以示范园中的苹果苗木在当地难寻,是110元一株进口的。
  优化品种结构,科技推广打通“最后一公里”是个老难题。面对广大果农,乡镇农技站至关重要。县农技中心主任宋诚亮说,各乡镇农技人员多为两三人,人手紧缺,有的农技站人员还兼顾其他事务,面对千家万户,捉襟见肘。当地采取了一种新方式,组织专家到各乡镇办“田间课堂”,乡镇农技站组织示范户上课,田间示范新技术。一个技术员带动10个示范户,一个示范户带动10个大户,强化技术推广。
  采访中记者发现,相对于技术层面问题,优化品种结构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散户果农的思想理念。不少果农对品种调整存在疑虑。不同于工业产品,林果作物新品种更新需要一个更长周期——从栽到收至少要三年。这期间,果农更关心如何保证收益不降低。所以很多果农对品种更新持观望态度,采取“随大流”的方式。如何让散户果农对产品结构调整有更深认识,眼光放长远,这对政府示范与引导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经营结构如何优化?
规模化经营既要适度更要适合
呼吁财政资金引导更灵活
  同样林果,同样土地,不同的规模,效益也不同。
  西山村主要是散户种植,家家户户有果园,一家几口人,忙活几亩地。李霞算了一笔账:水肥、果袋等物资算下来,一斤苹果成本约在三四毛。如果算人力,成本就更高了。人工成本占到总成本60%以上。一斤苹果的纯利润不过几毛钱。
  如何降成本?一是让林果插上科技翅膀,二是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同样是红富士苹果,中以科技示范园张伟看来,规模上来了,成本就下去了。这个300亩的大果园,实现了机械化。轻拧一个阀门,300亩果树浇水施肥全搞定,肥料随水由细管喂到果树根须,水肥用量是散户的1/10。“天网”防雹防风和虫害,苹果不用套袋。一亩苹果,在这里一年只需7个工,而散户需140个工。一个苹果的利润是散户的两三倍。
  如今随着果农变老,林果土地流转渐渐提速。不过,像张伟这样大规模土地流转经营,还面临一些问题。“为流转300亩地,我几乎开车跑遍了全县各个乡镇。”最后他选中的这个点,一是田里种玉米小麦,流转难度小。二是成片连方,方便机械化操作。
  调查中记者发现,不同于粮食作物产区,山区林果的土地流转有其独特性。首先,林果相对于粮食收益较高,土地流转费相应抬高,减低了工商资本流转的意愿。二是当前散户果农收益总体不错,果农土地流转多倾向于在亲戚之间。如,有的果农外出打工,果园暂交由亲戚打理,返乡时再接过来继续种。三是从自然条件看,山区丘陵地带果园相对分散,成片连方且相对平整地块较少。
  总体看,当地林果土地流转的规模较小。山区林果的规模经营,一是要适度,同时更要适合实情。县农业局有关负责同志说,要因地制宜,在稳步做好土地流转的同时,注重提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做好农民合作社,实现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与适度规模经营相对应的是,基层群众对财政资金引导颇为关注。张伟说,示范园投入1200万元,获得省级财政支持资金约160万元,这对果园发展帮助不小。从2009年开始,沂源多年获省现代农业发展资金苹果产业项目支持,财政资金引导发挥了很好作用。
  而对财政资金引导如何更灵活有效,干部群众有新期盼。齐海山说,以老果园更新改造项目为例,申报财政支持需成片连方200亩,这样的果园较难找。东里镇农技站副站长鹿子杰说,2016年他发动全镇各村申报,但汇总发现,全镇没有一处符合条件。他们认为,这类项目应结合山区实际,如果降为100亩或50亩,山区中符合条件的就多了,项目示范作用会更好,星星之火更能燎原。


产业结构如何升级?
果业加快“接二连三”
乡村呼唤“能人”

同样是一个苹果,是否与二三产业融合,结果大不同


  在西山村,果树上摘下的苹果,即便是直径8.5厘米以上的大果,大多还是统一批发给南方客商。苹果较少分级,一箱箱苹果囫囵论斤卖。
  而在村东边的中庄镇,不少村民的苹果因为搭上了第三产业,已是按个卖。
  中庄镇阮南峪村贾明三,把苹果制成圣诞果、平安果,8.5厘米大果,卖到10元一个。镇上有120多家农民办起了淘宝店,年销售苹果及其他农产品几千万斤。算算账,苹果一斤平均比西山村高0.2元—0.5元;按一户产量三万斤算,直接给农户增收0.6万元—1.5万元。苹果不仅搭上了互联网,而且尝到了旅游的甜头。中庄镇不少村里成立生态果园采摘园,果农变导游,领着游客在果园里转转,不用伸手苹果就能卖完。
  果业“接二连三”,政府引导很关键。中庄镇建立电商服务中心,请专业人员教农户做电商网页。这种政府集中提供公共服务让各村加速融入电商模式,正在各乡镇推开。而沂源2016年列入首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春风向大山深处徐徐吹来。
  农业“连三”,也要“接二”。记者发现,当地果品精深加工企业仍然较少。西山村所在乡镇尚无一家深加工企业,林果多是鲜果销售。张伟曾去以色列和意大利考察,苹果主产区苹果醋、苹果酒等产品琳琅满目,有力延伸产品价值。县农业局有关负责同志坦言,果品大县在果品深加工方面有天然优势,当地正引导更多企业发力,弥补短板。
  果业“接二连三”,对西山村村民而言,电商和旅游最值得期待。但村主任李霞觉得“人”的因素不可忽视。西山村与周边村一样,普遍存在果农老了的问题。村民中有本事的多已进城,村干部多已五六十岁。在家种林果的农民多数五六十岁,40岁以下只有两人,最高学历是初中毕业。放眼周边,这样的村庄不在少数。
  林果产业“接二连三”,需新型经营主体来做,而每个新型经营主体离不开“能人”。同样做电商,中庄镇贾明三是大学毕业在北京做了电子商务十年后回乡创业;同样是种桃,文章开头提到的东里镇郝纪发,是有着全县十大杰出农民荣誉的70后村支书;在西山村山那边,有个金钟山现代农业园,带头人是返村的企业家。张伟、贾明三、郝纪发这样的“带头大哥”,多是本乡本土人,对家乡情况熟,在外有见识,返乡创业成功几率相对高,是果业转型的中坚。山村呼唤“能人”,如何推动更多实用型现代人才回乡回村创业,是个迫切而现实的课题。
  冬去春即来,瑞雪满枝头。新的一年,这片土地正期待结出新的果实。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