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生态中国
内蒙古森工集团4月1日发布森林资源统计:2014年末至2024年末,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蓄积量增加2.26亿立方米,增长28.1%。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获悉,研究所科研团队在西南岩溶地区进行科学考察期间,于广西德保县发现了一个石山苣苔属植物新种——弯管石山苣苔。这一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国际植物分类学期刊《Phytokeys》杂志上。
为了给候鸟打造安全舒适的迁徙环境,宁夏不断完善湿地保护体系,截至目前,已建成26处湿地公园、4处湿地型自然保护区,并认定发布了39处重要湿地名录,构建起以重点湿地为主、一般湿地为补充的保护管理体系。
近日,记者走进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孟州段,近百只“鸟中大熊猫”黑鹳,以及白天鹅、白琵鹭、灰鹤等多种珍稀鸟类在这里觅食嬉戏,呈现出一幅美丽的黄河流域生态画卷。
“三北”地区是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区域。经过几代人接续奋斗,这里已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智能化机械的广泛应用是近两年来“三北”治沙的一大亮点。
4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治沙人接续奋斗,发扬着愚公移山的精神,既与沙相搏,也与沙为伍,使得绿色不断延伸,守卫着祖国的生态屏障。
记者3月17日获悉,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发现一个新种蜘蛛,相关研究日前在国际动物分类学期刊《ZooKeys》上发表。根据采集地点和命名法则,该新种蜘蛛被命名为“叶家厂伪遁蛛”。这是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管理局设立以来发现的第12个新物种。
3月3日是第12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消息,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增加资金投入,统筹推进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旗舰物种种群数量持续保持增长态势,栖息繁衍环境稳步改善。
近日,有关部门专门出台《古树名木保护条例》,这是我国首次以行政法规形式明确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对于加强古树名木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饱经千年风雨洗礼的古树如何“延寿”?近日,在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安波街道,一棵1400多岁的银杏树正在接受保育呵护。工作人员到此对古树进行“体检”,研究通过清理枯枝、水肥调控、病虫害防治等办法,复壮古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