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提出、全国湿地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的《小微湿地保护与管理规范》推荐性国家标准获批准。
为保护好山西省稀缺湿地资源,保障山西省生态安全、水资源安全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4月1日,山西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山西省湿地保护条例》,并将于2023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
日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2023年第1号国家标准公告,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提出、全国湿地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的《小微湿地保护与管理规范》(GB/T 42481-2023)推荐性国家标准获批准。
湿地由于其特殊生态结构,具有很强的吸收并储存温室气体的能力。在全球增温背景下,湿地的温室气体“汇”功能(即净吸收温室气体的能力)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如果全球升温1.5摄氏度至2摄氏度,湿地的温室气体“汇”功能将减弱超过一半。
澄波千顷,沙鸥翔集。即便在清冷的初春时节,位于天津市东北部的七里海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仍有成千上万只大雁、野鸭欢聚嬉戏,共赴一场春天的约会。
2月2日是第27个世界湿地日,主题为“湿地修复”。据国家林草局消息,2月2日,我国在浙江杭州西溪举办主场宣传活动,并发布2022年度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监测成果。
冬日午后,和煦暖阳洒向河南省三门峡市黄河滩区。湿地水草丰美,不远处,成群的大天鹅翩翩起舞。岸边步道上,人们不时驻足观看,拍照留念。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在湿地公园徐徐展开。
当地时间12月18日,在经历两周丰富多彩的主题日活动之后,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中国角活动在 “河遇中原”的展示活动中闭幕。展示活动让世界看到了黄河流域核心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的成果。
在刚刚闭幕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我国宣布把约1100万公顷湿地纳入国家公园体系,重点建设黄河口、辽河口、若尔盖等湿地类型国家公园。目前,这些湿地类型国家公园建设进展如何?
近年来,当地全面开展湿地范围内“退养还湿”,实施改造水闸、打通土堰、设置植物隔离带、恢复植被多样性等工程,将3197亩的养殖塘改造成高潮位水鸟栖息地。2018年至今累计除治互花米草4590亩、种植乡土植被2605.5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