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发布最新智慧农业技术。该技术由棉花智慧栽培创新团队自主研发,与传统植棉管理方式相比,可以降低棉花水肥管理用工成本80%以上,并实现棉花水肥精准化管理,提高棉花水肥利用率和产量。
生物质能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的重要备选手段,而我国需要结合适度放松粮食贸易、提升作物单产、减少粮食浪费以及转向健康饮食等多种措施,构建符合国情的高效粮食系统,方能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幅提升二氧化碳负排放潜力,进而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和全球可持续发展。
“火花技术”征集范围涵盖农学、土肥、园艺、植保、畜牧、兽医、水产、农业机械装备与工程、农产品质量与加工、资源环境等农业农村学科领域,以及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微生物组学、智慧农业、农用新材料等高新领域。
褐飞虱是水稻生产中发生面积最大、造成损失最重的害虫,严重危害我国及世界水稻生产。培育抗虫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环境友好的防治害虫的手段,但植物抗虫的分子机理却一直不明。
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记者发现,这些小花菇在高科技的“加持”之下,成了促进村民增收的大产业。在浙江,不仅小花菇,酸甜可口的青田杨梅也有“科技的味道”。
北京时间6月6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周永锋课题组在葡萄群体遗传学与育种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葡萄驯化过程中适应与不适应的基因渐渗。
建立种质创制多学组与大数据平台,大幅提升蚕丝强度、刚度、韧度的特种高性能Fe蚕丝纤维,创制出青蒿素高且抗干旱的青蒿新种质……这些成果都来自入驻西部(重庆)科学城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一期研究团队。
前不久,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袁之良团队首创量子密钥分发开放式新架构,采用光频梳技术,成功实现615公里光纤量子通信。相较传统架构,该架构在确保量子通信安全性的同时,能大幅降低系统建设成本,为我国建设多节点广域量子网络提供更多元的技术选择。
5月6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开放创新生态建设研讨会暨磁约束聚变能研究开放创新试点启动会上获悉,磁约束聚变能研究成为中科院首个正式启动的开放创新试点领域。此举旨在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和国际科技合作网络。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牵头的农业农村部“水稻种质资源精准鉴定”项目实施以来,发掘出38份高产、优质、抗病、抗逆、适宜机械化种植、抗稻曲病的育种可利用优异种质,为加快水稻新品种选育提供了高效的材料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