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研究 >  正文

氢能企业的商业化突围 在行业阵痛中探索盈利破局之路

来源:中国经营网 时间:2025-08-15 11:20:54

字号

氢能产业正处于从政策驱动向 “政策 + 市场” 双轮驱动转型的关键期,行业发展既迎来技术迭代加速的机遇,也面临成本高企、盈利困难的现实挑战。


在此背景下,近日国内氢能头部企业重塑能源(02570.HK)交出了一份兼具挑战与突破的中期成绩单,展现出差异化的突围路径,通过业务聚焦、技术降本、加大海外市场布局和提升经营管理能效等综合发力,在2024年同比减亏11.5%的基础上,实现了2025上半年继续减亏 28.7% 的阶段性成果,为氢能企业商业化突围提供了重要样本。


行业深水区中的结构性突破


当前氢能产业正经历 “成长的烦恼”。2024 年国内氢燃料电池应收账款激增与现金流承压成为行业共性难题。2025 年上半年,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销量同比下滑近五成,需求萎缩直接冲击供应链。这背后,是氢能产业核心矛盾的集中体现 —— 技术成本与应用场景的相互制约。


面对行业 “深水区” 的严峻考验,重塑能源主动精简低效业务,加大拓展高附加值业务。财报显示,公司持续收缩毛利率低的业务,将资源集中于重卡等高潜力场景。这一战略调整带来显著成效:核心业务氢燃料电池系统销售收入同比增长 141.8%,占总收入比重从 29.7% 跃升至 71.8%,成为稳定业绩的关键支柱。与此同时,海外市场布局迎来收获期,依托欧洲、东南亚等地区的批量订单,海外收入同比大增 360.3%,占比突破 10%,为业绩增长注入新动能。重塑能源则通过业务结构优化,上半年毛利亏损收窄22.5%,同比提升2个百分点。


“当多数企业仍在追求装机量排名时,头部企业已转向生存质量竞赛。”一位行业分析师指出。


从技术降本到场景落地


技术创新是氢能企业突围的核心动力。重塑能源将技术攻坚聚焦于成本优化与场景适配两大关键领域,构建 “技术迭代—成本优化—场景落地” 的商业闭环。据公开信息,公司新一代 Sirius 燃料电池系统实现量产,通过原材料与制造成本优化,持续巩固燃料电池可靠和耐久性优势,在大宗运输和氢能高速场景的应用中,验证了产品能够满足极高运营强度下的市场需求,同时积极研发进一步面向商业化应用的更高功率等级、功率密度、寿命的系统及零部件产品,增强产品在更极端工况环境下的适应性,为终端应用腾挪出利润空间。


在重卡这一战略场景中,技术突破与政策红利形成共振。从2024年京沪氢能高速试运营以来的公开报道来看,搭载重塑能源系统的氢能重卡百公里氢耗降至 7kg左右,结合高速通行费减免政策,在钢铁园区物流、氢高速等特定场景中已初步跑通经济模型,也印证了氢能已在特定场景具备商业化前景的行业判断。


尽管 2025 年燃料电池系统成本已降至 2500 元 /kW左右,但距离实现与柴油车平价的目标仍有差距。目前行业毛利率普遍处于负值区间,技术降本与产品优化仍是企业长期生存的必答题。


全产业链生态协同的破局探索


氢能全产业链的发展可谓环环相扣,要真正打通上述掣肘环节,实现全产业链的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需要上下游协同发力,构建健康的产业生态。目前行业仍面临三道待解难题:一是氢气成本困局,当前消费侧氢价仍然较高,需降至20元—25元/kg才能与柴油竞争;二是基础设施滞后,全国加氢站仅540余座,氢能储运环节关键技术和成本都还亟待突破;三是政策衔接风险,首批示范城市群政策面临到期,后续支持力度存在不确定性。


特别是面对氢能“制储输用”成本高企的难题,单一技术突破已不足以支撑商业化破局。“氢能企业的成功,必然建立在全产业链成功的基础之上。”一位能源研究所负责人指出。中国氢能联盟研究院分析认为,氢能产业正经历从“单点技术竞争”到“生态体系竞争”的拐点。


重塑能源的实践提供了一条探索路径。在制氢端,该公司牵头布局了宁夏太阳山 1.65 万吨 / 年绿氢制储项目与银川 1.2 万吨绿氢一体化项目,着力构建从上游风光制氢到下游绿氢消纳协同的产业生态闭环。在应用端,该公司聚焦氢能重卡的商业化应用,并同时在发电、船舶、非道路车辆等领域推动应用落地;其联合编制的《工业副产氢碳排放核算方法》团体标准发布,为产业对接碳市场铺路。资本层面,公司获得启源基金等 2.8 亿元战略投资,地方政府资本入局不仅充实了资金储备,更凸显对其商业模式的认可。截至 2025 年 6 月末,当多数企业困于融资缩水和现金流压力时,重塑能源现金储备反增19%至10.51亿元,为进一步的技术攻坚和市场拓展积攒了 “弹药”。


“这种‘技术+资本+场景’的三位一体方案,正在改变行业游戏规则。”上述行业分析人士认为,从行业视角看,重塑能源的中期业绩亮点在于探索出一条 “聚焦核心业务—技术降本增效—构建生态协同” 的发展路径,其亏损持续收窄、经营性现金流转正的成绩,验证了战略调整的有效性。


随着氢能“制储运用”全产业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那些能在特定场景实现经济性闭环、建立技术成本护城河的企业,有望率先实现商业化突围,蹚过行业 “深水区”。对于以重塑能源为代表的氢能企业而言,如何将阶段性成果转化为可持续盈利模式,仍需跨越多重挑战,在技术创新、场景拓展与生态构建中不断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