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水清岸绿、鸟语花香……时下走进江西吉安,满眼的优美生态环境,让来到这里游玩的客人大为惊叹,也让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为之骄傲。
有数据为证:2024年1月—11月,全市中心城区PM2.5平均浓度25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2.3%;37个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国考、省考断面水质排名全省双第一;“无废城市”建设框架基本形成。
2024年,吉安市坚持以美丽吉安建设为抓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模式,聚力治理水、气、固体废物,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让碧水更清、蓝天更蓝、城市更净,为美丽家园再添“颜值”。
新技术治水,让碧水更清
大到整条流域,小到局部水域、一座水库,随着鼠标移动“巡逻”,一张张从卫星遥感系统传过来的色彩斑斓的水系图显示在电脑上,山川河流清晰可见……近日,吉安市水污染防治驻点专家团队工作人员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服务平台,对赣江流域进行水污染巡查监测。
“从水系图的色彩来看,绿色区域较大,黄色区域窄小,红色区域看不到,总磷、氨氮、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浊度浓度变化趋势总体向好。”吉安市水污染防治驻点专家团队工程师周露露介绍,“为了便于分析观察,我们用蓝、绿、黄、红四种渐变色直观反映水污染状况,污染因子浓度越低颜色越蓝,浓度越高颜色越红。”
利用遥感技术、物联网技术、云服务技术、多源数据等融合技术,2024年吉安市引进专业团队,建设卫星遥感监测服务平台,构建各环境要素统筹、标准规范统一、天空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信息化服务体系,精准溯源水污染源,为水环境趋势预警、变化监测、靶向治理、效果评估等提供全方位数据支持。
“我们通过卫星遥感监测信息化服务平台,运用水质反演技术,提取水体中叶绿素、悬浮物、浊度等监测指标,利用卫星影像、多光谱遥感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实时掌握水质变化,有针对性开展水污染治理。”吉安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副科长连文洁说。
“卫星遥感监测技术有效弥补了传统人工采样检测维度单一、范围小、不连续等短板问题。”周露露说,在水污染巡查监测中,当我们锁定某一河段的某一个污染因子时,联动地表水巡航监测系统,对水污染追踪溯源,全维度、全过程、高精度、高时效、多证据链管控水污染排放及分布状况。
连文洁说,2024年,吉安市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先后对乌江、遂川江、禾水、蜀水、沂江、赣江等流域水污染进行溯源监测,累计发现问题48个,已完成整改40个,还有8个问题正在推进解决。
打通堵点、消除痛点、解决难点,不断减少水污染,推动水环境持续改善。2024年1月—11月,吉安市出境断面总磷平均浓度下降至0.045毫克/升,全市37个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国考、省考断面水质排名全省双第一,国考断面水质排名连续4年稳居全省第一。
新机制治气,让蓝天更蓝
2024年12月25日20时起,吉安市启动了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Ⅲ级)应急响应。28日上午,走进市大气污染防治指挥部办公室,看见工作人员正在抓紧调度督促各地各有关部门严格落实(Ⅲ级)应急响应措施,留足提前量,打好攻坚战。
“9:50,梅林排涝泵站扩建项目工地未落实Ⅲ级应急响应措施,工地雾炮、喷淋未开启,内部道路积尘较多,车过尘起。请相关责任单位督促施工单位停止土石方作业。”
“10:30,青原北大道两侧多处施工工地没有按要求落实Ⅲ级应急响应措施,道路干燥,积尘较多,车过尘起。请相关责任单位严格涉土工地管理,加大道路洒水保洁力度,减少扬尘产生。”
以时保日、以日保周、以周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吉安市建立大气污染防治调度督办工作制度,盯紧重要时段、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提前介入、密集调度、狠抓落实,防范和遏制大气污染苗头性问题的发生。
2024年,吉安市建立大气污染防治调度督办工作制度、环境气象合作制度、大气污染治理巡查工作制度,健全大气污染防范机制,深入打好蓝天提升攻坚战,改善环境空气质量,让气质更靓。
“2024年12月28日,受地面高压控制,市区晴,5℃-12℃,偏北风2-3级,相对湿度30~75%,总云量1-3成,大气扩散条件一般。预计空气质量良或轻度污染,AQI范围80-110,首要污染物为PM2.5或PM10。”2024年12月27日,吉安市发布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预报。
为牢牢把握大气污染防治主动权,吉安市建立环境气象合作制度,提供未来72小时气象预报信息和空气质量预报信息。“当前的空气质量24小时、48小时、72小时等级预报准确率分别达到100%、90%、80%以上。”吉安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科科长朱爱斌介绍。
此外,吉安市还建立了大气污染治理巡查工作制度,利用颗粒物走航、无人机、便携式监测设备、激光雷达等监测设备,严密监控重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到位。
朱爱斌介绍,2024年一年,吉安市下达中央大气污染防治项目资金3027万元,支持9个项目开展深度治理;推进549家涉气企业开展绩效分级工作;检查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185家次,立案查处39家;新增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872台。
截至2024年11月末,吉安市中心城区PM2.5平均浓度25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为96.4%;县级以上城市PM2.5浓度平均浓度为21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为97.9%。
新模式治废,让城市更净
《吉安市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于2024年11月28日由江西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批准,将于2025年3月1日起施行。
“这是江西省首部地方性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吉安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张勇平表示,《条例》的施行,标志着吉安市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治化建设迈入新里程。
2022年入选“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以来,吉安市坚持从顶层设计入手,强化法治保障和治废措施落实,推进固体废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推动“无废城市”建设走深走实。
2024年4月,吉安市在全省率先开展危险废物“点对点”定向利用试点。位于永新县工业开发区化工集中区的吉安巨联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看准了商机,作为全市第一家试点单位,建设无缝衔接管网,收集园区内企业产生的DMF废液,进行“点对点”定向利用。“DMF废液资源回收率高达99%,处理周期由原来的平均4天缩至现在的平均2天,推动实现危险废物零风险。”吉安巨联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尹东峰说。
不仅是危险废物零风险,还有工业固废零增长、农业废物零废弃、建筑垃圾零排放、生活垃圾零填埋……吉安市按照“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清洁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要求,实施循环化改造,推动企业循环化生产、产业循环化组合,做到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截至2024年底,全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率达99.89%,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90.89%;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3.7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298.35万吨,提供绿色电力4.466亿余千瓦时。
不仅要做固体废物处置的“减法”,还要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加法”。
吉安市坚持项目为王,加大投入,不断夯实“无废城市”建设基础。2023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2086亿元,实施“老树发新枝”工业技改项目256个,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6个、省级绿色工厂10个、省级绿色园区1个。截至2024年,全市拥有国家绿色工业园区2家、国家绿色工厂19家、省级绿色工业园区9家、省级绿色工厂40家,井冈山经开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已通过国家验收。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2025年,我们将始终心怀‘国之大者’,紧紧抓住‘生态保护优先与绿色低碳发展’两个关键,立足生态资源禀赋和优势,努力建设生态宜居胜地、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守牢环境监管领地、巩固党建引领阵地。”吉安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华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