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9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5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当前,在全球经济面临生态危机和气候挑战的背景下,绿色发展已成为各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核心方向。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融合创新、环保和高效的生产模式,不仅标志着生产力的进化,还承载了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多重价值。绿色金融作为推动绿色转型的金融创新路径,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源向绿色领域流动,促进资金要素在绿色企业与绿色产业中的流动和增值,逐步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支柱性力量。
一、绿色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机制
(一)绿色金融差异化成本激励,驱动绿色技术创新
通过差异化成本激励,引导企业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加大对绿色技术的创新投入,形成长期的技术驱动型绿色生产力优势。具体而言,通过提供低息贷款、减税和补贴等手段,对环保标准达标的企业提供更优的融资条件,使其能够更便捷地获取创新资本,从而有条件投入到新技术研发和生产优化上。与此同时,高污染行业在融资过程中则面临更高的门槛和成本,迫使这些企业面对更大的经营压力,不得不加快自身的绿色化改造,或采取节能减排的创新措施。
差异化成本机制不仅使绿色企业获得发展优势,更在全行业形成了“技术驱动”与“成本驱动”的双重激励作用。在具体实施中,依据碳排放强度和污染控制指标,将利率浮动与企业的环保表现相挂钩,对符合绿色标准的企业实施融资倾斜,并对违反环保标准的企业增加资金约束,从而引导资本流向绿色、高效的技术领域,带动全行业的绿色创新热潮。要使绿色技术创新成为新质生产力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并进一步降低企业的长期生产成本,助力绿色经济在资本市场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二)绿色金融优化资源配置,聚焦绿色产业发展
绿色金融优化资源配置的核心在于将资本精准导向绿色领域,加速新质生产力的积累,形成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绿色经济生态。与传统金融模式相比,绿色金融更注重投资项目的环境效益,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权基金等多种工具,促进资源向绿色科技、清洁能源、可再生资源等高价值产业集中。在项目选择和融资过程中,不仅考察项目的经济回报,还将资源配置的环境效益作为关键评估因素,通过绿色评估体系优先扶持在低碳技术、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具备发展潜力的企业。
在资源配置上,绿色金融充当了创新技术和产业应用的桥梁,加快绿色技术的产业化进程。资源配置的精准导向不仅有助于培育新兴绿色产业,也能推动传统高能耗产业在融资条件的驱动下进行绿色转型,为新质生产力的全面提升提供长期的资源保障和稳固的技术支撑。
(三)绿色金融多维风险管控,保障绿色生产力稳健发展
通过建立多层次的风险管理体系,为绿色生产力的稳健发展提供保障,使绿色转型中的企业能够有效应对多重风险。绿色金融创新了多样化的风险管理工具,包括绿色保险、碳金融等,将环境风险纳入金融体系,以帮助企业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应对政策和市场的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例如,绿色保险通过对企业在污染控制、碳排放等方面的合规行为进行保险保障,使企业在面临环保政策收紧或市场波动时,能够减少潜在的经济损失。
绿色金融机构通过对企业的碳排放水平、环保绩效进行定量风险分析,提供个性化的风险缓释方案,提升其在环保转型中的抗风险能力。例如,对于碳排放较高的企业,绿色金融通过碳交易体系的配额设定,使其碳排放成本与市场波动挂钩,从而实现“自我调节”的风险防范。多维风险管控不仅提升了企业的应对能力,也强化了市场对绿色项目的信心。绿色金融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创新,将环境风险与财务风险有机结合,既增强了企业在低碳转型中的应变能力,也为新质生产力的长期健康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制度支持,确保绿色生产力在充满挑战的转型期内实现稳健增长。
二、绿色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低碳技术创新生态,形成绿色产业链闭环
绿色金融在绿色技术创新生态的构建中发挥着中枢作用,支持企业从研发到应用的各阶段,为构建绿色产业链闭环提供持续动力。绿色信贷、绿色基金和知识产权融资等工具能在绿色技术初期为企业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缓解创新型绿色企业的资本压力。同时,通过财政补贴、低息贷款等政策引导技术逐渐转化为市场化成果,打通绿色技术研发、生产和应用的全链条。
与此同时,绿色金融促进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协同创新,使企业间的资源配置更加高效。绿色信贷机制通过鼓励上下游企业共同开发绿色技术,实现了创新成果在产业链内的流转与共享,推动从资源采购、产品生产到废弃物处理等环节的绿色升级。绿色技术创新不再是单一企业的自发行为,而是由金融驱动形成的产业链整体协作,使整个绿色产业链具备更强的抗风险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绿色创新生态系统注入资本活力,使其逐步形成从创新到市场、从市场到创新的良性循环,构建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绿色产业链闭环,成为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动能。
(二)推动绿色供应链建设,提升全产业链生态效能
构建绿色供应链过程中,绿色金融为全链条的生态化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持,确保资源得到高效配置,并提高企业在全球绿色经济中的竞争力。以绿色债券、绿色供应链融资等手段为纽带,支持从上游原料、中游制造到下游流通的各个环节,确保绿色理念深入每个环节。
需要指出的是,绿色金融工具在绿色供应链中发挥的是协调作用,不只提供资金,更推动全产业链的环境标准提升。例如,绿色供应链融资可基于企业在碳排放、能源使用上的表现进行绩效评估,从而推动链条中的企业在环境合规上相互监督,实现绿色供应链的协同效能。协同效能不仅提高了链条中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环境责任感,还能帮助其在国际市场中获取更高的认可度,形成绿色产品的全球竞争优势。
(三)引入ESG治理框架,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绿色金融推动ESG(环境、社会和治理)框架的普及,帮助企业实现治理标准化,增强其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通过对符合ESG标准的企业提供贷款优惠或绿色债券融资等支持,绿色金融引导企业在环境保护、员工福利、公司治理等方面不断优化,逐步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不仅能帮助企业在治理上达成标准化,也推动企业在社会和市场中的公信力不断提升。
ESG治理框架不仅有助于企业优化经营管理,还将环境和社会因素引入企业的经营决策中。例如,绿色股权基金以ESG表现作为筛选标准,将资本更多流向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企业,使资本市场形成资金倾斜效应。企业在获得绿色金融支持的同时,也必须在环境责任、信息透明度等方面表现出色,从而不断优化其整体治理水平。绿色金融通过ESG框架的实施和强化,引导企业逐步实现环境、社会与治理三位一体的均衡发展,为新质生产力奠定更加坚实的治理基础。
三、如何推动绿色金融与新质生产力协同发展
(一)完善绿色金融激励机制,形成政策体系支持
要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在新质生产力中的支撑作用,需要建立健全政策激励体系,确保绿色金融的资金流向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可以通过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等政策激励手段,为金融机构在绿色项目投融资中提供支持,同时建立风险补偿机制,使其在向中小型绿色企业提供贷款时更有保障。通过这些政策激励措施,降低绿色金融的整体运作成本,提升其资金支持的覆盖面。
在此基础上,制定绿色金融产品的发行和审批标准,使金融机构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的发行方向上与国家绿色发展战略保持一致。标准化的政策体系不仅有助于绿色金融市场的有序发展,还能使金融机构更容易把握绿色投融资的准入条件,从而进一步提高金融支持的效率和有效性。通过政策体系的系统支持,绿色金融激励机制得以健全,确保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支持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
(二)构建多元化绿色金融体系,拓展绿色投融资路径
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的建设将为企业提供更多元化的融资支持,是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障。应首先完善绿色信贷市场,通过调整绿色信贷标准,推动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为绿色企业提供低成本贷款。此外,可以通过绿色债券的发行,为大型绿色项目融资提供资金支持,减少项目在早期融资中的压力。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的组合能满足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使其在绿色发展中保持足够的资本支持。
同时,推动绿色股权基金的发展,使风险投资、私募基金等能够参与到绿色项目的早期阶段,以长期资本的方式支持绿色创新技术和新质生产力的成长。此外,推动搭建绿色金融数据共享平台,通过数据透明化提高市场效率,使投资者能够及时获取绿色金融项目的数据动态和市场表现,从而优化资本配置,提升绿色投融资的市场吸引力和流动性,确保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始终有资金保障。
(三)加强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推动绿色金融标准的协同对接
在全球合作的框架下,绿色金融的跨国合作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参与国际绿色金融组织或双边合作协议,推动绿色金融标准的全球对接与互认。借助标准互认机制,绿色金融产品可在全球范围内流通,满足跨境投资需求,提升绿色资本的国际流动性。同时,跨国绿色金融合作还可以推动技术、管理经验的共享,使中国与其他国家在绿色金融的管理、风险控制上相互学习,从而共同提高绿色金融的治理水平。
通过与主要经济体的协同合作,可以引入先进国家的绿色金融实践,例如碳金融、绿色保险等创新工具,以适应国际绿色投资者的需求,为国内绿色产业的跨境发展提供制度支持。国际合作的深化不仅有助于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也为全球绿色经济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通过全球化的标准对接,中国能够在国际绿色金融治理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