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智库观点 >  正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从“远方来”到“身边取”,能源革命带来历史性转变

来源:中国环境 时间:2024-10-24 10:28:48

字号

“碳达峰、碳中和呼唤的能源系统,必须实现可能三角。”10月18—20日,在永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上,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围绕能源安全与能源转型进行了分享。


image.png

杜祥琬在现场发言。  主办方供图


“能源,是中国实现永续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杜祥琬说,现在我们要重新认识国家的能源资源禀赋,在化石能源视野下我国是“富煤、缺油、少气”。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提高、成本下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和实际使用都出现了快速增长。杜祥琬认为,可再生能源在中国正在从微不足道,成了现在的举足轻重,未来可能担当大任。


“需要指出的是,可再生能源的可持续性是伴随着太阳的存在而自然存在的,其量值大小和技术开发能力有关。”杜祥琬表示,2023年,我们国家的可再生能源的装机达到了15亿千瓦,占到了全国发电总装机的51.9%,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接近了3万亿千瓦时,接近全社会用电量的1/3。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是我们国家能源资源禀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在已经开发的可再生能源,还不到技术可开发资源量的1/10,所以我国能源低碳转型的资源基础丰厚。


杜祥琬认为,过去,由于对能源资源禀赋认识的不足和局限性,很多地方面临负荷很重但资源短缺的局面。比如东部沿海省份,因为没有化石能源,所以形成了对外来电、外来煤的依赖,也影响了国家能源政策的制定。同时,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利用,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可以独立掌控的,不因国际地缘政治而变换,有利于能源体系的独立性和安全性。因此,能源低碳转型和能源安全并行不悖,准确认识国家能源资源禀赋,是正确认识本国国情的要素,具有方向性和战略性意义。


对于传统能源系统,安全可靠、经济可行、绿色低碳三者不能同时兼备,所以常常又被称为“不可能三角”。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能源,而高质量能源必须搭建可能三角。“因为安全可靠是对能源系统的基本要求,而经济可行的能源社会才接受,绿色低碳是能源转型的方向。所以碳达峰、碳中和呼唤的能源系统,必须实现‘可能三角’。”杜祥琬说。


杜祥琬认为,风能和光能具有间歇性、波动性,因此需要构建与新能源占比逐渐增加相匹配的新型电力系统,关键是要把间歇性、波动性变成灵活性,包括灵活的发电和灵活的用电,这样风和光就成了智慧能源,而智慧化的关键就是储能。


当下,中东部地区应该依靠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首先从身边获取,且研究发现东部自发电的成本要比西电东送成本低,因此中东部不仅应是能源的消费者,还应是能源的生产者。杜祥琬举例说,在河南兰考,自2017年7月被确定为首个农村能源革命的试点县,不仅发展起了风光、储、电、氢的装备制造业,打造出了百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每家农户还可安装两万千瓦时光伏,除去自用,每户每年能获得六七千元的收益。既全面淘汰了柴薪和散烧煤等,也实现了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


兰考见证了农村能源从“远方来”到“身边取”的历史性转变。“未来,我国将从政府办电+大企业办电,转向政府办电+企业办电+人民办电,实现能源革命升级版,推动社会进步,续写兰考经验。”杜祥琬说。


“碳达峰,是指经济增长曲线和碳排放增长曲线实现脱钩,拐点的出现就意味着达峰。”杜祥琬说,每个国家在发展的初期,曲线都出现了爬坡上升,但是到了一定阶段都会趋于平缓,即经济继续发展但是碳排放不再增加,其中原因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效提高。


“中国正在这条道路上踏步前进。”杜祥琬说,高碳不是走向发达的必由之路,我们能源转型的目标是全面构建面向未来的能源系统。(记者秦超)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