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重点要闻 >  正文

我国森林食物生产能力持续增强

来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时间:2024-10-21 14:34:07

字号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主任王振:10月15日至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展森林食品、林下经济,不断挖掘培育“森林粮库、钱库”。近年来,林草部门深入践行大食物观,持续推进森林“四库”建设,大力发展森林食品、林下经济,不断提升森林食物供给能力。


今天,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改革发展司司长王俊中、吉林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李东友、江西省林业局副局长杨皓、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副局长黄政康、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丁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总经济师蔡立新,为大家介绍有关情况。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改革发展司司长王俊中:近年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深入践行大食物观,以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为主要抓手,加快推动森林食物生产扩面增量提质。


一是加强规划引领。出台《林草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全国林下经济发展指南(2021—2030年)》,组织编制油茶、榛子、仁用杏等产业发展指南,明确主要森林食物产品的发展方向、区域布局和重点领域,指导各地依托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森林食物。


二是创新政策供给。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科学利用林地资源 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在资源管理、用地保障、财税金融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支持举措。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与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关于保障油茶生产用地的通知》,实施中央财政油茶奖补政策,全力推动油茶扩面增产。2023年,全国油茶种植面积7300万亩。今年1—9月,全国完成新造油茶林371万亩,低产低效油茶林改造265万亩。


三是推进基地建设。建成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649个、林特类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37个,启动实施了14个油茶示范奖补项目,充分发挥以点带面作用,推动经济林和林下经济产业提质增效。


四是完善管理服务。开展主要经济林树种面积产量统计、林下经济产业监测,摸清底数。发布各类经济林产品国家标准33项、行业标准110多项。组建油茶气象服务专家联盟,精准提供气象服务。优化产销对接,依托重点林业展会大力宣传推介森林食物产品。


在各地各有关方面共同努力下,我国森林食物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是生产能力持续增强。全国经济林种植面积7亿亩,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6亿多亩,各类森林食物年产量2亿多吨,人均140公斤,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农产品,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为我国粮食安全打足了底气。


二是产品种类更加丰富。木本油料供给多元化,茶油年产量80多万吨,还有橄榄油、核桃油、牡丹籽油等多种木本食用油。木本粮食供应充足,板栗、枣、柿子、松子、仁用杏等种植面积约1亿亩,产量1400万吨。水果种类繁多,种植面积2亿亩,产量约1.9亿吨。森林特色食品、木本调料、木本饮料等新产品发展方兴未艾。林下种植养殖提供林禽约49亿只,林畜5000余万头,还有林粮、林菌、林果、蜂蜜等大量高品质的绿色食品。


三是产业富民效果日益显现。全国2800多个县,其中有2400多个县种植经济林,经济林年产值超过2万亿元,林下经济年产值约1万亿元,带动数千万林农增收致富。


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这意味着林草部门将在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中承担更加重要的责任。


下一步,将积极践行大食物观,“三绿”并举,“四库”联动,加快推动经济林和林下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高森林食物供给能力。


一是着力推广良种良艺良法,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新造木本粮油林全部使用优良品种,适度扩大种植面积。加大低产低效木本粮油林改造力度,分类施策提升产量质量。


二是着力推进基地建设,提升经营效益。在木本粮油生产优势产区集中连片开展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种植,建设一批高标准基地。鼓励各地根据林业资源条件、区域特色,以林下种植、养殖为重点,建设一批林下经济基地,以点带面推动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三是着力完善支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用好财政资金,支持木本粮油林营造改造、林木良种培育和技术推广。加强林区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森林食物生产条件。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长周期、低利率的特色金融产品,引入金融活水,支持发展森林食品、林下经济。


四是着力强化科技支撑,推动产业升级。鼓励林业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协同发力,突破轻简化栽培、机械采收、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加快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发展森林食物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多高附加值产品。



新华社记者:我国打出系列组合拳支持油茶产业发展。能否具体介绍下?


王俊中: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高度重视油茶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全力推进油茶产业发展。


一是明确油茶发展目标。2022年12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按照核心发展区和重点拓展区布局油茶发展任务,力争到2025年茶油产能达到200万吨。


二是保障油茶发展用地。2022年,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关于保障油茶生产用地的通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印发《关于做好油茶生产用地保障工作的通知》,明确各类适宜的非耕地国土资源发展油茶,支持结合退耕还林地林分结构调整,森林防火隔离带建设,种植和改造油茶,切实扩大油茶种植空间。


三是加大资金支持。2023年,财政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央财政油茶产业发展奖补政策的通知》,通过林业草原改革发展资金支持实施中央财政油茶产业发展奖补政策。一方面示范带动,由财政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通过竞争性评审方式,遴选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奖补项目,支持打造油茶产业发展示范样板和高地,目前已实施示范奖补项目14个;另一方面聚焦重点,加大油茶营造补助力度,聚焦《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确定的200个重点县,推动扩大高产油茶林种植面积,加强低产低效林改造,支持油茶“扩面”“提产”。同时,鼓励各地用足用好“双重”工程资金、林业改革发展资金等,通过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油茶发展。


四是创新金融服务政策。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支持引导储备林项目布局油茶园区、基地建设,安徽、江西、湖北等省拓展森林保险、特色农业保险业务覆盖油茶,湖南、贵州等省试点开展茶油收储,引导和撬动更多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流向油茶产业。


中国之声记者:请问我国木本粮油发展情况怎么样,潜力如何?


王俊中:我想用一组数据来说明我国木本粮油等经济林发展情况。


一是以油茶、核桃、油橄榄等为主的木本油料林,面积1.8亿亩,油料产量968万吨。其中油茶面积达7300万亩,油茶籽产量达330多万吨。核桃面积1亿多亩,产量586万吨。二是以板栗、枣、松子、仁用杏等为主的干果面积1亿多亩,产量1400万吨。其中板栗种植面积2700多万亩、产量258万吨,枣种植面积1300多万亩、产量648万吨。三是苹果、梨、柑橘等各类水果种植面积近2亿亩,产量1.9亿吨。四是新兴食物异军突起,竹笋、香椿等森林食品种植面积约7000万亩,产量1200多万吨。茶叶、咖啡等木本饮料种植面积约5200多万亩,产量350万吨。花椒、八角、肉桂等木本调料种植面积约3200万亩,产量190万吨。


应该说我国木本粮油等经济林的总产量已经比较大,但提质增效的潜力也很大。


一是品种资源潜力大。我国木本植物8000多种,具有食物生产功能的树种超过500种。


二是产量增加潜力大。全国经济林低产低效林比例在50%左右,亩均产量低,比如油茶每亩产油只有12公斤,而高标准油茶林亩产油可达40公斤。


三是加工增效潜力大。经济林深加工率不到30%,精深加工综合利用有待进一步挖掘。杏仁可加工食用油、饮料,利用气化多联产技术,1吨价值700元的杏壳可转化为价值2500元的电能、热能、活性炭和木醋肥料等产品。


四是消费升级潜力大。森林食物生产环境好,绿色有机,营养成分高,符合新阶段健康营养消费需求,日益成为人们餐桌上的消费新宠。



央广网记者:林下经济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请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是如何支持林下经济发展,助力农民增收的?效果如何?


王俊中: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采取有力措施发展林下经济,实现不砍树、能致富。


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出台了《全国集体林地林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2014—2020年)》《全国林下经济发展指南(2021—2030年)》《林草中药材产业发展指南》,立足不同发展阶段,从各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林情地情出发,科学规划林下经济的区域布局、重点领域和经营模式。


二是政策引导,加强扶持。鼓励利用商品林地高效发展林下经济,在符合公益林生态区位保护要求和不影响公益林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可以合理利用公益林林地资源,适度发展林下经济。将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纳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绿色产业指导目录》予以支持。各地党委、政府持续加大扶持力度,20多个省(区、市)出台了专门的指导性文件和扶持政策,设立林下经济专项扶持资金。


三是改革驱动,创新赋能。鼓励各地先行先试,在林地经营、资源利用、林权融资等方面大胆探索。如,福建省南平市建立林下空间流转机制,实现林下空间可确权发证、抵押融资。浙江省衢州市探索“土地共用、生产共管、效益共享”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推动林区共同富裕。


经过不懈努力,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是规模逐步扩大。全国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林地面积6亿多亩。各类经营主体95万个,年产值从2013年的4575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万亿元。全国发展林下经济经营利用面积2000万亩以上的省份14个,产值500亿元以上的省份9个,其中江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产值突破1000亿元。


二是辐射带动作用明显。2013年以来,共认定649家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有关省创建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000多个。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面积约6000万亩,实现年产值近2000亿元,占全国林下经济总产值的20%,亩均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效带动广大林农发展林下经济,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


三是惠民效益显现。林下经济保就业、促增收、惠民生作用明显,全国从业人数达3400万人,发展林下经济年人均增收1万多元。


科普时报记者:请丁副局长结合核桃和野生食用菌介绍下云南林草产业发展的有关情况。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丁鲲:云南省85%的区域都有核桃种植。截至2023年,核桃面积4300万亩,干果产量198万吨、综合产值588亿元,惠及2000多万农村人口,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国第一。核桃油产能突破10万吨,千吨以上的核桃油生产线20余条,“水代生态制取核桃油技术”等科技成果转化有力。


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核桃产业高质量发展,主要采取了以下4方面措施。


一是做优一产。各地通过品种改良、疏密降冠、水肥一体等措施,争取平均亩产达120公斤以上、优果率达90%以上。建成400余条初加工机械一体化生产线。二是做强二产。支持国家级核桃产业园区建设,以油料化利用为引擎,加强高值化产品开发。向全球发榜核桃采摘、剥壳和山地农业机械重大技术攻关“揭榜挂帅”,科技助力做强二产。三是做活三产。培植漾濞、大姚核桃品牌,引导企业申报有机、欧盟等认证认定。培育龙头企业67户,建成6个核桃交易中心。将核桃与文旅融合,培育漾濞光明村等一批融合发展典型。四是做实保障。深化银政企合作,今年以来新发放核桃产业贷款5.8亿元。充分发挥核桃产业工作组和专家组、核桃科技服务团作用,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指导产业提质升级。


云南已查明的野生菌资源有882种,占全国的91%,全省所有县市区均有野生食用菌分布,有207种常见野生食用菌在市场交易。2023年云南省野生食用菌总产量超39万吨,产值超295亿元。一直以来,云南坚持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相结合,立足资源禀赋,有序发展野生食用菌产业。


一是强化政策支持。制定云南省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明确因地制宜推广林菌种植模式。积极发展林下采集,提升野生食用菌规模质量。


二是探索利用管理。楚雄州正式施行《野生菌保护利用管理办法》,这是全国首个野生菌保护利用管理规范性文件。迪庆州发布了国内首部“松茸”行业白皮书,规范了松茸采集、收购及贸易。


三是科学封山育菌。大力推广“种质资源封育”“人工促繁”“包山养菌”等方式开展管护育菌,培育出一批典型。比如,楚雄南华县五街镇率先实施“包山捡菌”制度,形成了“封山育林育菌七不准”等村规民约,既保护森林植被,又实现菌农增产增收。


据不完全统计,云南野生食用菌年均蕴藏量50万吨左右,产业发展空间还很大,我们将挖掘储量、培育增量、壮大市场,持续推进产业健康发展。


总台央视记者:请问作为主产区,吉林如何发挥优势和潜力促进林下参产业发展的?


吉林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李东友:吉林省林下参种植有450多年历史。吉林省委、省政府把高质量发展人参产业作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吉林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积极倡导各类经营主体充分利用宜参林地,采用仿野生栽培模式种植林下参。


目前,吉林省林下参种植总面积已达到116.5万亩,年产量781.8吨,产值接近100亿元。吉林省围绕打造千亿级人参产业,已经开发出5大系列、1000多种产品,培育出了全国知名的“长白山人参”区域品牌。目前,吉林省正围绕林下宜参林地管理、优良种子培育、人参产品研发、质量品牌打造、人参文化宣传等环节,把长白山林下参产业打造成强林富民的优势产业,真正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把历经千年的百草之王“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工人日报记者:请介绍一下广西发展林下经济的经验做法?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副局长 黄政康:广西是南方重要集体林区、重要生态屏障,非常适合发展林下经济。近年来,依托建设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区,进一步“扩规模、优品种,调结构、补链条,强龙头、拓市场”,全面提升“林下种、林中养、林上采、林间游”立体复合经营效益,截至2023年底,全区林下经济产值超过1300亿元,惠及林农近1200万人。


一是强化政策保障。先后出台《广西万亿林业产业三年行动方案》《关于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从强化项目带动、科技引领、用地保障、金融支持等方面着手,聚力推动“种养加”“林文旅”一体融合、“林工贸”“产供销”一体发展。其中广西国有七坡林场与药企、医院共同打造“产供销”一体化的鸡血藤种植示范基地、“定制药园”,发展面积已超过4000亩;岑溪市打造林下养殖古典鸡全产业链,年收入超3亿元。


二是强化示范带动。2016年以来,自治区财政累计投入资金3.58亿元,以“公司(国有林场、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实施林下经济示范项目572个。


三是强化品牌打造。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中医药局等八部门联合发布“桂十味”道地药材及区域特色药材品种,林下种植广西莪术、鸡血藤等中药材备受关注。发布防城金花茶地理标志产品、中药材百部林下种植技术规程等一批地方标准,兴安县“毛竹种植灵芝”技术获得国家专利。全区林下经济知名品牌达到192个。


四是强化金融支持。累计向金融机构推荐林下经济小微企业超过3000家,向符合担保条件的企业授信担保放款超过1.5亿元。


新华网记者:请问新疆如何推动枣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有哪些支持政策?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总经济师蔡立新:近年来,我们围绕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营销、产加销一体化发展,积极打造红枣全产业链,努力稳定红枣市场价格,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一、大力推进基地标准化生产。今年以来,创建了16个红枣示范园及若羌县红枣示范区,累计完成疏密改造156万亩,亩均产量可达600-800公斤,亩均收入3000元以上, 带动约180万枣农增收。


二、切实提升科技支撑能力。目前已研发推广“蟠枣”“秋蜜”等新品种;研发解郁安神药膳、枣泥山药糕两种药膳食品和红枣环磷酸腺苷等营养物质提取;完成红枣抹芽机样机制作;红枣蛋白酶产物利用和抗衰老机理研究等方面获得2项专利。


三、不断完善政策保障,积极开拓市场。首先充分发挥援疆机制作用。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建设销售分仓60个。其次加大红枣品牌建设。培育红枣企业200余家,企业产品品牌100余个。麦盖提灰枣、且末红枣、民丰大枣、和田御枣等9个区域的红枣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第三探索完善金融政策服务措施。将南疆红枣纳入特色农产品政策性保险范围。同时,与郑州商品交易所合作,将新疆灰枣纳入期货交易品类。2019年以来,在新疆建设红枣期货交割库10个(全国红枣交割库13个),2023年度交割量达7万吨,占全国红枣期货交割量的70%以上。麦盖提县与郑州商品交易所、中泰期货有限公司合作,推进“期货+保险”新型农业保险政策,降低市场价格波动给枣农带来的风险,稳定枣农种植的收益。


中国网记者:江西省是油茶核心发展区。请问江西省如何推动油茶产业发展,有哪些典型经验做法?



江西省林业局副局长 杨皓:截至2023年,全省油茶资源规模、产量、产值均居全国前列。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在油茶发展上用好政策、补助、项目“三加持”。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实施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创新推出 “油茶贷”,积极统筹国家储备林、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乡村振兴等项目资金86亿元支持油茶产业发展。大幅提高油茶种植补助标准,对新造、改造油茶分别给予1000元/亩、400元/亩的补助,有的油茶重点县补助标准达到2000元/亩。规划建设油茶产业园、油茶果仓储交易中心、油茶服务中心、高产油茶示范基地等重点项目670个。


二是在种植质效上弹好良种、技术、模式“三部曲”。新建良种采穗圃18处,培育良种育苗基地83家,年供良种1.1亿株,确保全省油茶良种使用率达100%。制定出台《江西省油茶资源高质量培育建设指南》,一大批基地亩产稳定在2000斤以上。大力推行“五统一分”和“企业+合作社+基地”经营模式,促进油茶适度规模经营。2023年,全省油茶林面积达1650万亩,高产油茶林面积突破800万亩。


三是在壮大产业上走好精准招商、选商布局、融合发展“三步棋”。以工业化理念推动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开展招商选商活动,建好项目库向外推介,紧紧围绕产业链、供应链选商,先后吸引相关头部企业投资油茶产业,成功签约油茶项目11个,实际进资15.6亿元。设立油茶科研专项,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发出油茶精深加工产品。2023年,全省共有年销售额亿元以上的油茶企业7家,油茶产业总产值突破560亿元。


四是在品牌创建上打好塑造、宣传、营销“三张牌”。成立江西山茶油发展中心,制定发布《江西山茶油》团体标准,全力打造“江西山茶油”区域公用品牌。今年1—9月,全省山茶油产品主流电商销售额达1.72亿元,同比增长7.6%。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