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生态价值。中国拥有广阔海域,也一直致力于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那我们的海洋生态保护究竟做得怎么样?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在海洋生态保护方面的政策、措施和成效,总结了中国在海洋生态保护方面的努力和成就,和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责任与担当,也展示了我们面对未来挑战的信心和决心。
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不仅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还对全球气候和人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全球的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海洋生态研究室主任路文海:“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取得了一些标志性成就。为了让国际社会和各界人士更加全面,更加深入了解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我们组织编制了白皮书。”
白皮书由前言、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共约2.7万字。其中正文包括“构建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环境;统筹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系统治理海洋生态环境;科学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提升海洋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全方位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7个部分。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俞海:“白皮书的前两章重点介绍了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要坚持的理念、规划、法治,还有制度方面的内容,主要是引领性的东西,后面章节具体介绍了海洋的生态修复、系统治理、国际合作等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白皮书除了纲领性和指导性的理念和政策制度,所涉及到的内容,更多展现了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和成就。白皮书中提到,为了治理海洋生态环境,我国坚持重点攻坚和系统治理并举,陆海统筹、河海联动,不断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
俞海:“其实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在海里,但是根子在陆上,所以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主要有这几个方面,一个是在渤海、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这三个重点海域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抓好入海河流和入海排污口这两个重要的闸口。”
山东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在其中的这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河口湿地,曾因为一种繁殖能力强、种群扩散快的外来物种——互花米草泛滥,引发生态失衡,海草床不见了,鸟儿也无处觅食。
针对互花米草泛滥所造成的危害,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探索了针对不同类型湿地的修复模式,来维护黄河三角洲“河—陆—滩—海”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因地制宜治理互花米草。
曾经的“绿色沙漠”如今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每年的2月到7月,大量候鸟在此繁殖,这里的工作人员每天都会通过监控,密切关注着这些湿地精灵的动态。
不仅众多的鸟儿钟情于此,同时也吸引了许多水里的精灵。
山东东营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科长张诚:“近期继江豚、黄河刀鱼之后,又在黄河入海口湾区发现了野生的斑海豹,这充分说明黄河口湾区生态越来越好,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
从2018年起,我国以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作为开启海洋领域污染防治攻坚的首战,经过三年攻坚,渤海综合治理核心目标任务全部高质量完成,渤海的近岸海域水质的优良面积比例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俞海:“从2021年起,在巩固深化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国家又将攻坚战范围扩大到了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的临近海域,作为‘十四五’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标志性战役之一,目前各项重点任务进展顺利,也取得了结论性的显著成效,重点海域水质整体向好。”
入海河流是陆源污染物输入海洋最重要的途径,除了做好重点海域的综合治理,还要抓好入海河流的污染防治,守住沿岸污染入海的重要闸口,就等于控制了陆源性污染的源头。在白皮书中,还重点描述了我国清理海洋垃圾的工作。
俞海:“白皮书重点介绍了我国源头防控,建立实施海洋垃圾监测、拦截、收集、打捞、运输处理体系,各沿海城市开展海上环卫,推进江河湖海垃圾联防联治,开展专项清漂行动等工作。白皮书还提到了浙江省‘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的新模式的案例,这个案例也获得了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蓝色循环”是浙江省针对海洋塑料废弃物处置提出的环保概念。通过对海岸线3000米内区域和海岛,进行污染物精准收集,并依托物联网+区块链技术,建立起了“从海洋到货架”的全程可视化追溯,回收再利用的塑料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服装、电器、汽车配件等产业。
要保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不仅要在系统治理、完善海洋保护体系上下功夫,也要下决心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白皮书中提到,从2016年至2023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了252.58亿元,支持沿海城市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生态修复、海岸带修复等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重大项目。
除了入海河流、海湾、海岸线等近岸海洋生态环境修复,白皮书还专门提出,要开展和美海岛创建示范。
位于广东省汕头市的南澳县,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也是我国大陆12个海岛县(区)中唯一的全岛域国家4A级旅游景区。现在的南澳岛看起来“水清、岸绿、滩净、湾美”,但在整治以前,可不是这个样子。
广东汕头市南澳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蔡锦芳:“南澳生态整治以前,海岸长期受海浪、潮汐的破坏、冲击和掏空。岸边乱搭乱建,比如鲍鱼场、造船厂、生产临时设施等长期存在。海沙资源逐年减少,沙滩面积逐年缩小。海岸边经常会看到有堆积的、偷倒的建筑废土、垃圾,杂草丛生。”
海岛是保护海洋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平台。当地通过生态引领,创建示范,对金澳湾、赤石湾、烟墩湾等多个海湾进行综合整治后,还对岸线、沙滩、海域、岛屿、河溪环境进行了整治。
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这是我国这些年来推进海洋事业繁荣发展的有效路径,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近岸海域空间资源的稀缺性日益凸显,海上风电、海底电缆、跨海桥梁建设等,在同一海域,有时难以避免重叠用海。面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这类新问题,我国对集约节约用海分类施策,在海域空间资源方面,还探索推进海域立体分层设权,推动海域管理模式从“平面”向“立体”转变。
在资源配置上要不断提高利用率,在经济发展上也要不断融入绿色理念,白皮书总结了这些年海洋养殖、港口航运、船舶制造等海洋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取得的积极成效,还提到海上风电、潮流能、波浪能等海洋清洁能源利用率不断提升,海洋碳汇等生态产品价值不断实现。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崔晓健:“海洋碳汇有三大典型生态系统具有显著功能,一个是滨海的盐沼,一个是海藻床,一个是红树林。现在不仅要更多地固碳,还要推动蓝碳作为一种资产来进行交易流通。举个例子,厦门市碳和排污权交易中心,就建立了我国首个海洋碳汇交易服务平台,推动了全国首笔红树林碳汇交易,在国际上也是引起了很好反响。”
海洋问题是全球性问题,世界各国进一步凝聚共识、汇聚合力,积极应对海洋生态环境风险挑战,致力共建一个清洁美丽的海洋。在白皮书的最后一章中,全球海洋治理、蓝色伙伴关系、多边合作等关键词被多次提及。中国坚定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推进海洋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为全球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贡献中国智慧,以务实行动展现大国担当。
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室主任郑苗壮:“近年来我们国家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就是人与海洋和谐共生的发展之路,初步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有一些成功经验,但是这些经验不能够独享。通过国际合作扩大了朋友圈,传播了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先进理念,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展现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同时,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也是我们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实现人海和谐共生的根本要求和基础保障。中国坚守胸怀天下、合作共赢的精神,正以实际行动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世界各国一道,同筑海洋生态文明之基,同走海洋绿色发展之路。如白皮书所说,让海洋永远成为人类可以栖息、赖以发展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