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河北省农业农村厅等机构共同主办的气候智慧型农业可持续保护性耕作与土壤健康促进交流培训班,日前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北京市、河北省、山东省、黑龙江省、辽宁省同步举办。
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是提升耕地质量、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加快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据介绍,此次培训依托气候智慧型农业—华北平原和东北地区秸秆还田与土壤健康促进项目,总结交流项目相关成果,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这一项目由农业农村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先正达集团中国共同组织实施,聚焦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两个主要商品粮基地,系统开展秸秆科学还田与土壤健康的技术模式集成、示范与推广,是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的一个创新举措。
记者了解到,项目自2020年实施以来,在黑龙江、辽宁、河北和山东四省开展了秸秆科学还田与土壤健康示范推广工作,明确了各区域秸秆科学还田的4种主推技术模式。其中,以黑土地玉米秸秆覆盖还田条带耕作技术为核心的桦川模式,免耕还田监测点玉米出苗率达95%,播种期秸秆覆盖量每亩640公斤。以褐土地区玉米全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集成技术为核心的阜新模式,全量秸秆覆盖还田降低风蚀93%以上,耕层土壤含水量达16.39%,比传统旋耕提高3.9个百分点,表层土壤有机质增加31.2%,示范区2021年平均亩产881.47公斤。
此外,以黄淮海平原小麦玉米秸秆周年轮耕分层全量还田技术为核心的齐河模式,作物产量可提高11%左右,单位产量的碳足迹降低9%以上。以水资源紧缺地区小麦玉米节水种植作物秸秆还田固碳增产技术为核心的肥乡模式,使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提高9%以上,作物产量提高11%以上,作物生产碳足迹降低20%以上,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7%以上。
两年来,项目示范应用面积已达25.55万亩,辐射推广340余万亩。项目的实施有效推动了秸秆可持续还田,实现了减排固碳与稳粮增收的目标。
下一步,项目将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技术推广力度,同时深化国际合作,引进先进理念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