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茶叶 >  正文

陕西安康因茶致富、因茶兴业,绿叶子变金叶子

来源:中国环境 时间:2022-10-10 15:09:27

字号

经历了一场小雨的洗礼,地处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蒋家坪村的茶业现代示范园区显得格外清新。远眺,雾霭轻抱柔软的山脊;近瞧,齐腰的茶树苍翠欲滴。



平利自然资源丰富,素有“贡茶之乡”的美誉。然而曾经因为环境意识淡薄,乡亲们守着“金山”却揭不开米锅。为了生计,人们背井离乡,外出打工。


“我们这个茶园建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也算是有名的乡镇企业,后来由于乡镇企业改制外加年轻人外出务工,1000多亩茶园被撂荒了。”蒋家坪村原党支部书记罗显平说。


2008年,外出务工人员罗延会在外看到了茶叶的发展前景后,决定回乡创业,并成立了凤凰茶叶公司。2014年茶厂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此时正是脱贫攻坚的开始,村党支部通过支部+公司+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引进凤凰茶业公司承包经营投资了一千多万元,建成了一千多平方米的标准化茶叶加工车间。同时对所有的老劣茶园进行了生态改造,现在茶园面积累计达到2750亩,每年生产茶叶达30吨左右,产值达到了800多万元,带动186户群众实现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累计接待游客15万人次,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


蒋家坪村也依托凤凰茶山千亩茶园,开始打造美丽乡村的品牌。硬化乡村道路、改造茶园、美化村庄、修建民宿、完善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特色美味的农家饭菜,吸引着一批批的游客前往体验。


在蒋家坪村,一片叶子“点绿成金”的背后,是平利县“因茶致富、因茶兴业”的缩影,也是平利县“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山上建茶园兴产业,山下建社区办工厂。


“出门就爬坡,下雨山洪恶,地无三尺平,日子没着落。”这首流传于平利民间的童谣,曾是早年贫困群众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交通不便、发展动能弱等也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有些地方的村民乱砍滥伐、挖沙捕鱼,一度造成当地水土流失,水质污染、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怎么能让山里的百姓过上安居生活,又能守得住这片绿水青山?


平利县通过移民搬迁,将分散在山区的百姓集中安置,移民搬迁人数超过10万人,并在相应的安置点发展了10万亩高效茶园、10万亩绞股蓝、10万亩中药材、10万亩富硒粮油和10万头生态猪养殖,同时针对人口集中的搬迁社区,发展起了“社区工厂”的就业扶贫模式。


“政府在引进企业前会反复甄别,确认引进的是能耗低、无工业污染的环保型小微企业,并发展网格员进行环保监督,确保在呵护绿水青山的基础上,推进可持续发展。”安康市生态环境局平利分局副局长冯立昭说。被引进的企业,按照政府规划把总部设在工业园区,把生产车间建在农村社区,把需要手工制作这种小微工厂办到群众家门口,尽量让群众离家不离乡。截至目前,平利县11个镇兴办社区工厂115家,提供就业岗位8000余个。


搬迁移民之后,平利县大力推进生态造绿工程,有效促进“山水田林居”和谐共生,全县森林面积达到300.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1.12%,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6%。全面开展河道治理工程,着力实施河道治污、护岸、清理和亲水景观连建,发布禁渔令,实行“部门联合、村组联手、干群联防的河长制”,境内河流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以上。


同时,深入开展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展开“清洁平利”“厕所革命”专项行动,全面推行“户收集、村转运、县镇处理”的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模式,建成集镇污水处理厂11个,村级污水处理站34座,基本实现了城乡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并持续开展“治污降霾·保卫蓝天”行动,优良天数保持在340天以上。


如今,山下一排排灰白相间的楼房错落有致,远处是山近处是河,平坦的道路纵横交错,老人在小区里悠闲散步,孩子们在楼下追逐嬉闹,工人们在社区工厂辛勤的劳作……一个历经10年移民搬迁村的巨变,令人感慨不已。


2020年,平利县被生态环境部授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记者还了解到,2021年平利县茶产量1.55万吨,实现产值15.7亿元,带动8万余人从业增收,基本实现“人均一亩园,户均增收一万元”的发展目标。全县乡村旅游接待人数498.1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73亿元,美丽乡村游正在逐步成为推动平利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