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共同主办的第十三届陆家嘴论坛(2021)在上海开幕。
在下午举行的“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主题峰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桂平表示,央行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将绿色金融确定为十四五时期乃至今后更长一个时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他表示,要知行合一,切实提高绿色低碳转型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处于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经济将在较长一段时期保持中高速增长,人均能源需求尚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未来碳减排的压力较大。
碳中和不是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
据国际组织科研机构测算,我国碳排放的峰值将超过100亿吨,而美国碳排放的峰值为57亿吨,欧盟44亿吨,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仅有30年的时间,远低于欧美国家50-70年的时间,碳达峰、碳中和不是要简单以牺牲经济增长速度,国民财富积累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代价,而是要实现碳减排约束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充分平衡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刘桂平指出,未来几十年,绿色低碳转型将嵌入所有经济活动的内核,成为投资、生产、消费和流通等决策的核心逻辑,经济发展方式和人民的生活方式将从不可持续的高度资源依赖型转向持续迭代的技术创新型,五大新发展理念将贯穿全过程各环节,思想自觉要转化为更理性果敢的行动自觉,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求我们迎难而上、尽早科学设置碳减排目标,部署切实可行的达标方案。
出台规范明确可操作的绿色发展举措,金融部门将全力服务碳达峰、碳中和整体目标,完善清晰具体、可操作的政策措施,支持经济绿色低碳转型,主动防范气候变化带来的相关金融风险。
重点推动能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刘桂平认为,要秉持系统观念,整体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我国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时间紧、任务重,需要用系统观念引领顶层设计,碳达峰不等于冲高点,而是要尽快进行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持续调整。
达峰以后,碳排放很难陡然下降,可能需要经过一段峰值的平台期,不同的达峰时间,峰值水平和平台期下,实现碳中和的总体成本差异很大,如果将两者割裂,不从一开始就着眼碳中和的最终目标,那将会进一步压缩碳中和的过渡期,增加转型的压力和不必要的转型成本。
要重点推动能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不断完善绿色低碳政策框架,持续健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快研究出台分行业、分领域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压实各方主体责任,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有序、有力、有效开展,同时我们呼吁有能力和有条件的地区、行业和市场主体,要向负碳排放进军。
发挥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功能
刘桂平介绍,统筹谋划全力做实做强绿色金融五大支柱,人民银行一直高度重视绿色金融发展,经过多年探索,确立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发展思路,即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三大功能,探索形成绿色金融体系五大支柱。这五大支柱是绿色金融标准体系,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激励约束机制,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三大功能五大支柱是金融部门有力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着力点。
近期,人民银行会同国家发改委,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统一了绿色债券标准,不再将煤炭等化石能源项目纳入支持范围,同时我们计划分布推动建立强制披露制度,统一披露标准,推动金融机构和企业实现信息共享,我们还将探索开展气候变化风险压力测试,用金融的力量推动营造实现目标的良好氛围,人民银行在银行间市场推出碳中和债券融资工具和碳中和金融债,重点支持符合绿色债券目录标准,且碳减排效果显著的绿色低碳项目。
截止到今年一季度末,银行间市场的碳中和债已经累计发行656.2亿元,为进一步动员资金支持绿色发展,人民银行最近刚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对金融机构、绿色贷款、绿色债券业务开展综合评价,评价结果纳入央行金融机构评级。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超过13万亿元,同比增长24.6%,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达12.3个百分点。按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人民银行正在抓紧研究设立直达碳减排领域的碳减排支持工具,通过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金融机构为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融资。
在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方面,今年人民银行将与美国财政部共同担任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联席主席,加强协调G20各成员国,讨论制定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共同推动信息披露、绿色标准等重点事项,同时我们正在与欧盟有关部门紧密合作,共同推动绿色债券、贷款等分类标准的趋同。
刘桂平表示,上海在引领绿色金融发展上,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优势,上海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2013年就建立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计划在2025年之前实现碳达峰,较全国的碳达峰目标提前五年,同时上海金融要素市场完备,金融机构聚集,金融基础设施完善,为绿色金融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全国绿色债券中超过90%在上海发行,绿色环保企业股权上市融资超过60%发生在上海,未来上海可以进一步发挥优势,在金融机构碳核算,金融机构及融资主体的气候和环境信息强制披露,绿色金融产品评估论证等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这不仅有利于提升上海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引领可持续发展投融资的国际潮流,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有利于提升金融对绿色低碳转型的服务能力,特别是通过金融创新,支持绿色技术进步,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提高上海在全球碳市场定价地位
刘桂平指出,要着眼全局,强化对全国碳市场建设的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是绿色金融发展,二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市场的核心是通过市场化定价,约束排放与激励减排。同时发挥金融的期限转化和风险管理功能,引导跨期投资,推动低碳技术的研发。要做好这方面的事情需要在两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及早设置清晰的碳排放总量目标,在总量约束下,由市场供求决定配额交易,形成清晰的价格信号,从而引导预期,稳定预期,促进低碳投资。二要进一步发挥金融在碳市场建设中的支持作用,碳交易的底层逻辑是排放权的转移。包含配额分配、登记交易核查评估等诸多环节,实际运行成本较高,限制了市场效率。引入更多的金融机构和包括碳衍生品在内的金融产品,有利于发挥碳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降低交易成本。
同时,绿色投资是典型的跨期投资,周期长,不确定性高,风险大,急需运用各种风险管理工具和方法。金融市场已经有很多成熟的风险管理工具和运作模式,按照金融市场的逻辑来管理碳市场,有利于实现有效的跨周期配置和套期保值。金融系统将积极配合、主动适应碳市场建设需要。
刘桂平表示,过去十多年来,上海已经构建了一套制度清晰、市场规范、管理有序、减排有效的碳交易体系,碳基金、碳质押、碳配额远期等创新产品有序发展,探索了碳金融业务协同监管的经验,全国性碳交易市场、交易中心落户上海,将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形成良性互动,增强碳市场价格发现能力,提高上海在全球碳市场定价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