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网 >   >  正文

青海加大保护力度,守护特有物种普氏原羚

来源:中国环境报 时间:2021-05-26 17:23:03

字号

原标题 | 青海加大保护力度,守护特有物种普氏原羚  让“高原精灵”自由奔跑


普式.jpg

普氏原羚。尖木措摄


  一对精巧的弯角,一双耸立的耳朵和机警的眼睛,受惊后会翘起臀部,竖立的白毛宛如一朵盛开的白莲花。在青海,有一种可爱的野生动物——普氏原羚,当地牧民们叫它“滩黄羊”。


  普氏原羚是中国特有哺乳动物中数量最少的物种,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有蹄动物中最濒危的物种。而青海湖是普氏原羚在世界上仅存的栖息地。近年来,青海省不断加大普氏原羚保护力度,在资源调查与研究、远程视频网络监测、实地保护等方面都取得成效。


  栖息地丧失、生境破碎化导致种群减少


  普氏原羚在辽阔的草原上奔跑时就像一支离弦的箭,身体会在空中划出一道波浪起伏的曲线,分外优美,很多摄影爱好者亲昵地称呼它们为“高原上的精灵”。


  作为小群居动物,种群之间的相互隔离产生的性别结构失调,是普氏原羚种群自然发展受到严重威胁的原因。


  “此外,普氏原羚栖息地的丧失、生境的破碎化,栖息地水源、食物的缺乏,牧民的网围栏也都会对普氏原羚的生存产生影响。”青海湖管理局的专家介绍道。


  在刚察县合尔盖地区,环湖的11个普氏原羚种群中,有8个种群相对独立,生活区域较固定,迁徙范围小。“有时候,普氏原羚种群因为人类的放牧活动而被迫迁徙。”刚察县合尔盖地区的生态管护员告诉记者,“扩大普氏原羚的栖息地,加强退牧还草是提高普氏原羚种群数量和质量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历史上,普氏原羚曾广泛分布于内蒙古、宁夏、新疆、甘肃和青海等地,栖息地海拔高度为3200至3500米左右,数量达数万只。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栖息地的缩小和破碎化,家畜冲突、种群隔离、偷猎等原因,种群数量甚至下降至不足150余只。


  编制专项保护规划 持续加大保护力度


  “为解决普氏原羚冬季饮水和迁徙问题,海晏县、刚察县、共和县、天峻县和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均在普氏原羚聚居区域兴建了饮水池,并留出简易通道,由专人定期进行蓄水工作。”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何玉邦介绍。


  同时,为改善普氏原羚生存条件,4县还累计拆除网围栏刺丝50万米以上,各地在普氏原羚分布区域积极投放饲料,刚察县一年就累计投入资金10万余元,投放草料40多吨,有效缓解家畜与野生动物“争食”的现象。


  近年来,保护力度持续加大。青海严格按照生态环境部等7部(局)有关持续推进“绿盾”专项行动和强化监督工作部署要求进行实地核查整改。有力保障了自然保护地的宁静与和谐,为普氏原羚等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生存环境。在青海,各县还设立巡护队,配发巡护工具和记录用具,实时监测普氏原羚活动情况,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严厉打击普氏原羚违法犯罪行为。


  2020年,青海邀请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计量大学、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办公室、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西宁市野生动物园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对委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编制完成的《普氏原羚保护规划》进行评审。


  专家组认为,《普氏原羚保护规划》符合对普氏原羚实施优先保护的战略需求,契合青海实际,规划可操作性较强,规划思路、目标明确,具有一定的引领性和前瞻性。根据规划,未来10年青海省普氏原羚保护将从开展物种调查监测、实施栖息地保护工程、遗传多样性保护、人工救护繁育工程、科研规划工程、宣教工程、社区共管规划等方面系统强化保护力度,规划期内力争实现优先保护区域栖息地得到重点保护、种群数量得到再恢复再提升、建立和构成较为完善的监测体系、人工繁育研究基地建设和关键技术取得历史性突破和进展、全社会生态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


  生态环境逐年向好 种群有了明显恢复


  天刚蒙蒙亮,青海湖畔的空气十分清新。环保志愿者尖木措开车将草料运送到普氏原羚的活动区域铺散开来,顺便清理草原上的垃圾,还在冰面上凿泉眼、挖沟渠。尖木措的脸庞被冻得通红,嘴里呼着白气,双手也已僵硬红紫,但这种工作对他来说已是日常。


  每年11月到来年的4月,由于高原地区气候高寒,导致这里草木枯萎、水源冻结,普氏原羚就无法自主获取足够的水和食物,这时最需要人类的帮助。20多年间,尖木措在这里清理草场垃圾、自费租赁草场、凿冰取水,也阻止猎杀。


  在青海,越来越多的志愿者也投身到保护普氏原羚行动中来。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推动以及公众积极参与保护,普氏原羚种群有了明显恢复。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管理局日前所完成的2021年度春季普氏原羚种群监测结果显示,其种群数量达到2560余只,也就是14年间增长了约9倍。


  何玉邦介绍说,这次调查正好处在普氏原羚的交配期,虽然受天气、距离、光线和普氏原羚保护色等因素影响不易监测,但与去年相比,种群发展保持稳定。


  而从2019年植被监测结果来看,保护区植被生长的状况也良好,这些都有利于野生动植物以及当地牲畜生存与发展。


  何玉邦说,这几年通过青海湖流域生态监测体系建设项目实施,在流域工程区范围内共设置276个生态监测地面定位监测站点,开始为生态保护和建设提供数据。监测结果证明,青海湖生态环境逐年向好,生物多样性保护也取得好成绩。


  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普氏原羚种群也将越来越多。


(作者:夏连琪 刘红)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