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 今年全国将完成1亿亩高标准农田和15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任务 耕地提质量 丰收添底气
江苏省如皋市城北街道邵庄村的高标准农田与村庄相映成趣。 吴树建摄(人民视觉)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
核心阅读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今年以来,各地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补齐基础设施短板;通过推广绿色种植、发展节水农业等方式,保护提升耕地地力。耕地质量不断提升,为牢牢把握粮食生产主动权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速,种地从看天吃饭到旱涝保收
小麦起身孕穗,沃野上“绿浪”翻腾。
“小麦种在高标准农田里,那叫一个踏实!”江苏徐州邳州市邢楼镇东庄村种粮大户李伟感慨,地翻得松软、水浇得及时,预计每亩能打1200多斤,盼着再迎一个丰收年。
高标准农田“高”在哪?去年村里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李伟走进田间惊喜地发现,一条条田埂不见了,多“长出”了150亩地,高高低低的田块变得平坦,“细碎的‘烧饼田’变成连片田,看着心里都觉得敞亮。”
高标准农田带来的惊喜还有不少。一条条3米多宽的机耕道纵横交错,为机械化提供了便利。“以往小麦抢收、水稻抢种是最发愁的时候,如今地块相连,农机敞开撒欢,种地轻省多了。”李伟介绍,全程机械化让每亩地种粮成本下降了400多元。
“浇地也方便多了。”李伟说,以往土渠跑冒滴漏,田头“毛细血管”还常被杂草、泥土堵塞。如今,泥巴渠变成光面渠,地头建起了电灌站,“一亩地两个人就能搞定,还少用水三成多。”
高标准农田实现了田成方、渠相连、路成网,种地从看天吃饭变成旱涝保收。截至目前,徐州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661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7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耕地是宝贵的资源。针对地块破碎、灌排不畅、机耕道标准低等问题,农业农村部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20年中央财政农田建设补助资金总额达867亿元,全年建成高标准农田8391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2395万亩。
高标准农田让种粮底气更足。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有关负责人介绍,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平整土地,一般能产生1%—3%的新增耕地。高标准农田完善了农田水利、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大幅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农田提标准,稳产有保障。“往年最怕春旱,小麦喝不上水,影响后期分蘖。”山东夏津县雷集镇刘宪庄村种植大户赵凯说,“一到用水高峰期,大家都抢着拉塑料软管,浇完一茬,少说也得半个月,离水井远的小麦就耽搁了。”
如今赵凯的300多亩地成了高标准农田。地下管网相连,喷灌喷头均匀分布在田垄里。“节水改造让浇地变成浇作物,大水漫灌变成了精准滴灌。”赵凯说,如今3天就能浇一遍小麦,一亩地节水30立方米左右。
“喷灌还能预防小麦干热风。麦苗长穗时,最怕遇到干热天气,如今喷灌可随时启动,小麦‘淋浴’后降温增墒。算下来,每亩产量能增加200多斤,效益能增加300多元。”赵凯介绍。
保障粮食安全,离不开“藏粮于地”。农业农村部提出,今年要完成1亿亩高标准农田和15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任务。目前各地正多措并举增加投入,加快项目开工,全力完成建设任务。
推广保护性耕作,促进地力持续提升
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各地着力降低开发强度,推广绿色种植,促进地力持续提升。
“谷雨种大田”,东北黑土地上一台台大农机驰骋广袤田野。“抓一把黑土,明显感觉变松变细了,土层也厚了。”黑龙江海伦市前进镇东兴现代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刘春生今年种了8800多亩玉米,这几天正忙着耙地起垄,“黑土地有劲了,庄稼才能长得壮实。”
“黑土是块‘宝’,我们得保护好。”刘春生介绍,“合作社开展大豆、玉米轮作,大豆固氮,轮茬恢复菌群,黑土有机质含量逐渐增多,病虫害减少了。”
“我们还给黑土搭配了‘营养餐’。”刘春生说,秋季整地和秸秆还田同步开展,秸秆粉碎、抛洒、翻埋,黑土就像盖上了“被子”。此外,合作社每年还定期增施有机肥,“大肥大药变成科学搭配,黑土从硬块块变得泛油光。”
近年来,绥化市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工程,轮作倒茬、秸秆还田、减肥减药等一系列举措呵护90万亩黑土地。目前项目区耕地地力提高0.5个等级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3%以上,耕层厚度达到30厘米以上。
我国自然条件、土壤特性、农业生产方式不同,各地因地制宜,农机农艺结合,推广科学绿色种植,守护良田。
在华北平原,农业节水成为春耕亮点。河北曲周县地处华北地下水超采区,过去水是农民最操心的事。“前些年井越打越深,可浇返青水的时候,还是不够用。”第四疃镇王庄村种粮大户王拥军回忆。地下水超采导致地力下降,一些地块出现盐渍化。缺水逼出节水革命,曲周县大力推广农业节水,压采地下水。
“改种节水品种小麦,少浇一茬水,每亩地少用80多立方米水。”王拥军介绍,“现在水渠通畅,用上喷灌设备,小麦亩产能保持在1000斤左右。”近些年,曲周县引进17个抗旱节水小麦品种,推广节水小麦9.2万亩,压减地下水开采400万立方米。
保护耕地不松劲。农业农村部提出持续推进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今年实施面积6500万亩以上。推进退化耕地治理,建设200个集中连片示范区。实行污染耕地分类管理,治理面积5000万亩。扩大耕地轮作休耕试点范围,面积达到4000万亩。
良田里聚集新要素,生产向绿、产业向优
农田质量提升,促进新技术、新品种等先进要素集聚,一个个新产业在田间地头不断涌现。
一畦畦水田交错,白鹭飞舞其间。在安徽天长市永丰镇桥湾社区,机耕道纵横,灌溉渠相连,“高标准农田让种地旱涝保收,我们发展新产业,敢投入、有底气。”种粮大户张建昌说。
印刷机播种是今年春耕张建昌采用的新技术。只见印刷机里铺好纸张,滚轮转动,一粒粒水稻种子精准“印”在“稻卷”上。“随后再把纸铺在田里,覆土、洒水即可。精准打印既省种子又省工,每亩降低成本50多元。”张建昌介绍。
绿色种植技术也在这里落地生根。“过去化肥、除草剂、防虫药这‘老三样’变成了绿肥、有机肥、微生物菌的组合套餐,肥料减量30%,每亩节约成本50元,水稻亩产可稳定在1000斤左右。”张建昌介绍。
如今,张建昌家的水稻已经通过绿色产品认证,从过去的“大路货”变成了定制产品。“农场引进加工生产线,针对客人需求,定制大米产品。水稻收割后种油菜,不少游客前来赏花,一块田里集齐‘种加游’产业。”张建昌自豪地说。
作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天长市多起伏丘陵,当地加大完善农田灌溉排水设施、改良土壤。去年全市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2.32万亩,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8.35万亩,先后引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68个,直接促进农民增收2879万元。
放眼全国,高标准农田里生产向绿、产业向优。四川省在4县10乡镇开展“鱼米之乡”示范创建,在丘陵山区开展良种、良法、良制、良田、良机“五良”融合,推广“粮经”“粮经饲”复合发展模式。甘肃省坚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与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等相结合,一体推进生态保护、粮食安全、产业升级。
农业农村部评估数据显示,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耕地质量能够提升1到2个等级,粮食产能平均提高10%到20%,亩均粮食产量提高100公斤,实现“一季千斤,两季吨粮”。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农药施用量减少19.1%,化肥施用量减少了13.8%。
(本报记者 王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