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
编者按: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保障全年粮食丰收,必须打好春耕生产第一仗。眼下,如火如荼的春季农业生产正由南向北渐次展开。今年春耕生产有啥新特点?生产经营有啥新模式?农民种地有啥新追求?田间地头用上哪些新技术?本报记者深入多个主产区,观察今年春耕生产新形势。
“春得一犁雨,秋收万担粮。”3月下旬,安徽天长市汊涧镇张营村雨后放晴,喝饱了绵绵春雨,油菜花成片盛开,绿油油的小麦攒足了劲儿拔节生长。禾禾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平东林正忙着春管:“农时不等人,小麦绿色生产要压茬推进啊!”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各地各部门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送技术,优装备,推广农业深度节水控水,年内将开展5000万亩耕地土壤污染治理和4000万亩轮作休耕,再认定1万个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推进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实现全覆盖。春耕时节的田野,处处绿意盎然。
做好田野加减法,优质产品多起来
绿色春耕,优质高效是主基调。
“前一阵追施了小麦拔节肥,目前正是穗粒形成关键时期,油菜也正在结荚长粒。等到5月下旬,水稻就要插秧了。”平东林是一名90后,几年前从城市回到家乡办起合作社,成了一位新型职业农民。
从2018年起,合作社在张营村流转1200多亩土地,开展稻麦(油)轮作。“要想种好地,还得走稳绿色发展路子。”平东林深有感触,目前地里种的小麦是“镇麦”系列,这个品种属于中麦,穗粒大、抗病性好。油菜秸秆富含有机质,每年收获后堆放在稻田里发酵,能少施10斤底肥。
这几天,水稻还处在备土育秧阶段,150亩稻虾田里已经热闹起来了。“冬天投放的小龙虾,一个月前开始上市,一天产量100多斤,今年价格好,每斤能卖20—25元呢!”平东林说,养过小龙虾的水田,泥土在水里泡了一冬,土质松软,清塘后无需犁田,可以直接机插秧。
绿色春耕,管好投入品是关键。
生产稻虾米,肥药都要严格控制。“合作社采用高效有机肥和生物农药,成本虽然高了不少,但效益上来了,还能一田双收。”平东林说,稻米加工后再出售,每斤比普通大米贵2元。去年,一亩稻虾田纯利润达到2650元,大伙儿都尝到了甜头。
做好田野加减法,地里优质产品多起来。去年,我国新认证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2.2万个,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7.8%。
绿色春耕,循环农业是亮点。
“换个法儿种地,田里处处都能变废为宝。”今年春耕,平东林还有一桩高兴事:合作社投资新建的秸秆碳化造粒厂即将正式投产。
“农事一茬接一茬,产生的大量秸秆难以完全消化,这下有了好去处。”平东林说,秸秆经过高温闷罐等一系列工序形成碳粉,一部分可以制成炭基肥、水稻育秧基质;另一部分挤压成粒,制成生物质燃料。据估算,秸秆加工项目每年能给张营村集体带来3.6万元的固定分红。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各地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面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和农膜、农药包装物回收行动,循环农业不断推进。
“互联网+农技”进田,助农民节本增效
田间地头,互联网给绿色春耕插上了翅膀。
“老赵,我准备在茶园里套种黄豆,你看看这样弄对不?”3月14日一大早,四川旺苍县大两镇金光村脱贫户蒲守国就来到黄茶园,拍了一张图发到“春耕之家”微信群里。没过几分钟便收到回复:“对的,就是这样。但也要注意,这几天容易春旱,新栽的茶树一定要浇足定根水。”
蒲守国口中的“老赵”叫赵大春,是旺苍县农业农村局培训的97个农技员之一,专门帮村民解答春耕中的技术问题。“老乡手指一点,问题发到群里,我随时随地就能帮他们答疑解惑。”赵大春说。
“茶树套种大豆,作用可不小。”赵大春介绍,豆苗长起来后枝梗繁茂,削弱了杂草长势,能在很大程度上替代除草打药,同时还能固氮,提升地力。据测算,一亩茶园套种4公斤大豆,可减少尿素使用量10公斤,茶树长得更齐壮,茶叶品相也更佳,比常规种法能多采集茶叶10多斤,相当于增产25%左右。
线上线下的农技指导,帮越来越多农户掌握了生产技能。“在微信群里看农事、学技术,还有专家点对点上门指导,增产增收更有保障了!”金光村茶农赵万勇家里有5亩茶园,今年打算和几个老乡一起,把村里前两年新建的黄茶园流转过来,用上这种套种模式,效果立竿见影。
当前,大两镇已有98户脱贫户、10户种植大户、16户科技示范户加入“春耕之家”微信群。在全县,通过微信平台,累计开设春耕春管“微课堂”300多次,为1万多家农户解决了2526个春耕生产技术难题。
新技术下田,让田野上“绿”意更浓。
“农技推广,就是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利用春耕这段时期,大力推广绿色生态技术,为全年农业生产定下绿色的主基调。”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魏启文说。
今年3月以来,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先后印发了春季主要农作物科学施肥指导意见和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重点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等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化。
目前,我国已实现农作物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4年负增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过75%。近55万农技推广人员与农民一起,为春耕生产披上新绿。
智能农机提质扩面,农民种地更轻松
春浇一水,亩产千斤。走进山东平度市50万亩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区,平整的机耕路、标准化水渠和林网纵横交错。田庄镇西寨村种粮大户侯松山正在给小麦浇返青水,麦苗迎风挺立,青翠欲滴。
“过去种粮,最头疼的就是浇地。”侯松山说,小麦从播种到丰收得浇三四遍,一人一天只能浇四五亩地,3000亩地光人工费就要6万多元。
2018年,当地政府推广水肥一体化项目,侯松山流转的地块,有1000亩列入了项目范围。每亩政府补贴500元,自筹200元左右,建起了标准化输水管道、出水栓和机井等农田灌溉设施。
“一个机井能管二三百亩地,闸门一合上就能浇地,夜里也不耽误。”侯松山说,卷盘式喷灌机浇地均匀,水肥一体化系统能实现精准滴灌,二者结合使用,每亩地比大水漫灌节省两成水,算上人工,亩均节本100多元,增产近200斤。
放眼全国,各地通过完善提升农田生产基础设施,转变生产方式,不断提高土地、肥水利用率,有效促进集约化生产经营。
现代化装备助力绿色春耕。
甘肃山丹县西屯村实施“一户一块田”高标准农田改造,零碎地成了整块田。“今年我承包了900亩地,省工又省油。”登成农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登成感慨。
在河南商水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农田配套了田间气象站、土壤墒情监测站和物联网监控设备,农民在手机上点一点,就能完成灌溉、施肥等智能化管理。
去年,我国建成高标准农田8391万亩、高效节水灌溉2395万亩。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将完成1亿亩高标准农田和15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任务,确保到2022年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
伴随宜机化改造,更多绿色智能机械开进大田。在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中塘村,水稻插秧同步精量施肥机轰鸣而过,栽插整齐的秧苗和肥料同步留在了田里。现场技术人员介绍,“这台插秧机安装了定量施肥装置,在插秧时,通过导管将机箱中装的肥料颗粒精准推送至秧苗根部,一次完成插秧和施肥两道工序。”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进入机械化主导的新阶段,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均超过80%。农业农村部农机化管理司副司长王甲云表示,今年要继续深入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推动秸秆覆盖免少耕播种机械化技术应用提质扩面,进一步培肥地力,持续促进粮食稳产丰产。
(本报记者 郁静娴 李晓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