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转折性变化——同饮一江水 共护长江美
船舶在湖北省武汉市阳逻港区水域行驶。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摄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长江,不择细流,浩荡万里,哺育了无数中华儿女。同饮一江水的人们天然与水亲近,也义不容辞地肩负起保护母亲河这份责任。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深刻阐述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绘就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宏伟蓝图。
今年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召开5周年。5年来,从破解“化工围江”难题到推行长江“十年禁渔”,从岸线修复到构建绿色生态廊道,长江经济带在环境变好的同时,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更高了,人民生活更幸福了。
坚持生态优先,“微笑天使”又回来
“看!是江豚。”
去年底刚建成通车的江苏省南京江心洲长江大桥附近,幸运的市民常看见江豚戏水的场景。
跨江大桥上,车水马龙;桥下江水里,江豚嬉戏。人们想不到,在这幅和谐美丽的生态图景背后,有一段长达7年之久的“桥隧之争”。
“其实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这座跨江大桥就规划要建。2013年左右,在开展项目研究时,为了更好地保护好长江生态,到底在主江上是该建桥还是建隧,各个方面曾经争议了多年。”南京市公共工程建设中心计划处处长王超向记者解释道。
原来,全长10.3公里的江心洲长江大桥,穿越了夹江、江心洲生态科技岛和长江主江,其中约4公里涉及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夹江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4个重要生态保护区。当时有生态环境保护专家提出,建桥可能会对江豚保护区以及江北的绿水湾湿地公园生态产生影响。最终,在结合各方因素后,“北桥南遂”的方案才尘埃落定。
大桥施工时,建设者们就特别注意减少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水上施工尽可能改为陆上施工,建造者将结构在后场制作好后运到现场安装。尽管北引桥的两侧没有居民,建设者仍然安装了声屏障,就是为了让湿地公园的鸟类“休息”得好,尽量避免大桥建设打扰它们的正常生活。
“我们还在大桥施工区域设有驱豚系统,可以发出特殊声波,避免江豚误撞受伤。”王超说。
为了不弄“脏”江水,大桥的设计者们也别具匠心。
桥上明确禁止载有危化品的车辆通行,还设计了桥面径流收集系统。比如降雨降雪后,桥面的液体会被统一收集处理,保证混有桥面杂质或融雪剂的水不会直接进入长江。此外,桥墩还增加了“止振”措施,尽量把行车中桥墩振动对水体的影响减到最小。
“建桥的这几年,根据相关监测单位的观察,无论是江豚数量,还是绿水湾湿地公园内的鸟类数量,都是有所增加的。所以这座大桥真的是一座‘绿色生态桥’,是‘江豚的好朋友’。”王超说。
有“微笑天使”之称的长江江豚,是长江生态链的旗舰物种。对于长江边土生土长的人们而言,江豚有一个更亲切的俗称——“江猪子”。这种天生一脸微笑的生物,以其友善、聪明,获得人们的喜爱。2018 年,江豚被认定为鲸豚类独立物种,最新的科考数据仅为 1000 余头。
而最近几年,在江苏南京、扬州、南通、无锡,安徽马鞍山、铜陵,湖北武汉、宜昌等地,昔日几近绝迹的江豚频频现身。
去年10月30日,有网友在宜昌城区江段拍到江豚戏水的身影。它们时而跃出水面,时而潜入水中,时而探出圆脑袋露出微笑,有一头江豚还开心地“卖起了萌”,抬头吐出长长的水柱。视频传到网上,不少网友留言分享他们和“江猪子”的记忆。
根据最新发布的消息,截至2020年底,长江干流历史性地实现全Ⅱ类及以上水体。人们发现,长江生态明显好转,“微笑天使”又回来了。
破解化工围江,江畔空气更清新了
随着2021年新年钟声敲响,尚爱民有些紧张,也十分兴奋。曾经的老厂龙玉化工转型成为泽美新材,老厂已拆除完毕,新厂开工投产的日期也越来越近了。这个长江边上的化工企业即将迎来曙光。
尚爱民经营的龙玉化工公司原本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化工园区,是一家生产工业胶水及纸制品的小厂,每年产值3000多万元,规模虽然不大,但经营平稳、收入稳定。依靠这家工厂,尚爱民过着小富即安的日子。
2017年,宜昌出台《宜昌化工产业专项整治及转型升级三年行动方案》,打出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治绿”组合拳。距长江700米的龙玉化工,与宜昌市其他36家企业一道,被列入搬迁名单。
尚爱民至今记得收到搬迁通知时的复杂心情:一方面是长江大保护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又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究竟何去何从?尚爱民一度寝食难安、辗转反侧。
几乎同时,在下游的江西省,距离宜昌590公里的九江泽美硅材料有限公司,也面临着这个难题。
在一次产业交流会上,尚爱民得知,九江泽美因为距离长江仅400米,也必须搬迁。他和这家企业的负责人商量后一拍即合,两家企业决定报团取暖、合作转型。
“继续干,但不能走老路!我们决定放弃低端产品,转型生产更环保更高附加值的产品,到新领域开辟新战场。”尚爱民说。
对龙玉化工搬迁牵肠挂肚的,除了两家企业负责人,还有宜昌猇亭区副区长朱汉洪。
“我们不能简单一搬了之,政府除了是政策的执行者,更要做好企业的服务员。”朱汉洪介绍,龙玉化工搬迁在项目选址、土地选择、能耗指标、产品指标等方面遇到不少难题,猇亭区相关部门先后多次上门服务,并到多地协调对接,最终为龙玉化工找到了一个绿色循环的专业化工园——枝江姚家港化工园区。
2019年3月,两家企业合伙成立了宜昌泽美新材料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新建年产13500吨的有机硅新材料项目。在枝江“新家”,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占地35亩的新厂房已经拔地而起。尚爱民透露,新厂已完成调试,将进行试生产。生产工艺、环保设施、安全设施都采用行业内先进技术,达产后年产值将突破3亿元,是之前龙玉化工的10倍。
2020年12月12日,龙玉化工老厂房的拆除工作开始了。共计25米长的钢结构平台、7台反应釜罐体及配套的管线仪表,总计重达2吨的设备逐一被卸下。3天内,厂房里的设备全部被清空,今后将变成仓库用于出租。
“企业的发展只有过了环保关,才能算好经济账!为长江留白,为绿水青山出一份力,就是我们最大的贡献!”尚爱民感叹。
长江大保护,促成了湖北和江西两家企业的一次跨区域“携手”。破解化工围江,许多沿线城市、沿江企业都交出了优异答卷。
在江苏省南通市,南通港狼山港区曾是全国最大的硫磺集散地,但老港区基础设施陈旧,环保设施先天缺失,扬尘、污水、噪音等污染严重。随着城市不断扩容发展,港城矛盾日益凸显。“滨江不见江、近水不亲水”成了江边居民心中的痛。
近年来,南通港口集团积极响应长江大保护战略部署,在江苏省率先实施滨江老港区整体搬迁与业务转移。沿江企业有序退出,仅港口集团三家主力公司就腾退港口岸线2.6公里、陆域土地1980亩。如今,生产岸线已蝶变为生态岸线。
周末,南通市民邵莉莉经常带着家人来到全新面貌的狼山国家森林公园,既可乘车游览滨江廊道,看江上碧波,也可在驿站驻足休憩,品一杯清茗,还能骑车或漫步林间,听山中鸟鸣。
“这些年,我们明显感到江畔空气更清新了。登上狼山极目远眺,听禅音袅袅,心境从未有过的开阔。”邵莉莉说。
支持长江禁渔,“洗脚上岸”再就业
熟悉赵武云的人都感慨,“洗脚上岸”后,他的日子越过越好了。
多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长江生态功能严重退化,白鳍豚等珍稀动物功能性灭绝,鱼类资源严重枯竭。为全局计,为子孙谋,从2017年开始,国家在长江重点水域推行禁渔退捕。从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全面实行10年禁捕。长江干流、重要支流和大型通江湖泊进入十年禁渔期。
赵武云就是重庆忠县复兴镇一名退捕上岸的渔民。得知禁渔的消息后,赵武云挺支持。这些年,由于生态变差,大鱼越来越难捕到了,长江确实要保护起来。不过,在高兴之余,他犯起嘀咕:不捕鱼了,以后生活怎么办?
起初,赵武云想创业,可苦于找不到项目,一度对未来生活失去了信心。没想到,忠县复兴镇社保所所长谭宗保主动找到了他。
“得知赵武云有创业意愿之后,我们四处为他寻找合适的项目。后来打听到本镇天台村的一个果园要外包,我们考察论证后觉得适合赵武云,于是就动员他承包。”谭宗保说,这个柑橘园有200亩,关键是果园旁还有几个山坪塘和水沟,赵武云在长江上飘荡多年,对鱼类特性非常了解,如果将这些资源利用起来,再把渔业养殖搞起来岂不更好!
现如今,谭宗保的想法已经在赵武云手中变成了现实。“我现在除了种植柑橘外,还养殖了花鲢、翘壳、小龙虾,一年下来有三四十万元的收入呢。”赵武云说,今年,镇社保所还将在创业担保贷款方面给他支持,他对未来信心满满。
长江干流过境忠县88公里,同时辖区内还有28条大小溪流汇入长江,长江忠县水域共有退捕渔民468名。为了帮助“赵武云们”转产就业、创业,当地政府通过对接安置、就业培训、困难兜底、创业担保、公益岗位安置等多种方式,确保退捕渔民退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以前,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在长江上打渔,禁渔后,经过街道社保所对接,我被招聘到蓝天公司从事清漂工作,儿子在忠县渝海运业有限公司开上出租车。”忠县忠州街道退捕渔民彭金友说,禁渔和清漂都是保护母亲河,都是在水上作业,现在的工作他很喜欢。
渔民上岸了,但根不能丢。
在湖北省宜都市枝城镇白水港村委会后院,新建的“渔民驿站”引人注意。渔民捐献的渔船渔具、捕捞工具等物件,展现了渔民过去的生活和退捕上岸的历程。在枝城镇江滩朝阳广场,有2艘渔船被当作景观摆在岸边,3只白豚雕塑环绕在渔船周围,诉说着白水港村这个百年小渔村的沧海桑田。
白水港村党总支书记李春梅介绍,白水港村曾是宜都市唯一一个专业渔村,退捕时村里有捕捞许可证渔船186条、渔民360人。2020年8月,在宜昌市渔政监察支队和宜都市水产中心的支持下,白水港村完成全部渔民上岸转产安置。其中,刘成奎和刘清2人还加入护鱼队,成为巡护队员,协助渔政监察部门在长江上巡查、宣传禁渔,从“捕鱼人”变成“护鱼人”。
冬日午后的阳光下,62岁的白水港村退捕渔民刘红岗正在自家门口编织渔网。他乐呵呵地说,渔网是卖给鱼塘养殖户的,自己在长江上捕鱼40多年了,现在退捕了,也不能让祖传的手艺荒废了。
老刘感慨:“村里现在环境好得很,都是江景房,推开窗就是鸟语花香,还能看见一江清水、一片蓝天,天上的飞机、江上的轮船看得清清楚楚哩。”
(本报记者 叶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