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首个高品质香型杂交水稻、柠檬黄脉病无人机智能诊断技术、鱼菜共生AI工厂、山地无人果园智慧管理平台……发布会上,这些平日里在田间地头实验室忙碌的农业专家,带着自己的“爆款成果”自豪地走上台亮相。
由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中信泰富特钢兴澄特钢研究院及德国马普钢铁研究所组建的研发团队在超高强钢铁材料增塑机制及组织创新设计方面取得新进展,该成果于日前在《科学》在线发表。
多年来,国防科技大学无人飞行器团队的足迹遍布戈壁、高原、海岛、舰船……无人飞行器的能力拓延至侦察与攻击、隐身与变形、集群与协同……
近日,内蒙古大学科研团队经过不懈努力,在探索新型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材料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在“碳中和”的国际大背景下,设计具有高活性和选择性的二氧化碳电还原催化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前景。
12月18日,“海洋地质二号”多功能新型科考船缓缓抵靠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考码头,标志着我国首座深水科考码头,也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科考专用码头正式启用,我国深海探测基地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袁隆平教授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他的杂交水稻发明,让水稻亩产翻了两番,解决了我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在袁隆平教授的杂交水稻发明中,起了非常关键作用的是一棵”野败“,就是一种野生雄性不育稻种,是我们驯养的栽种水稻的野生近亲。
在我国空间站生命科学项目中,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郑慧琼研究团队承担了“微重力条件下高等植物开花调控的分子机理”,在国际上首次开展了水稻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培养实验。
“小粒种,大粒稻”——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小个子”品种,可以完美匹配我国现有“种情”,实现全程机械化制种与种植。在有效降低农户用种成本的同时,它还能让杂交水稻更高产、更优质。
经过1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科研人员终于从野生玉米中克隆了控制玉米高蛋白品质形成和氮素高效利用的关键变异基因Teosinte High Protein 9 (THP9)。
近年来,云南粮食生产逐渐实现从“单一种植”到“生态种养”、从“看天吃饭”到“科技种植”和“农旅融合”的转变,稻田收益也更加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