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鲍鱼消费变化的背后,是过去20多年时间里,我国鲍鱼育种的持续创新,推动了养殖实现大规模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鲍鱼养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一鲍鱼养殖大国,年产量超过20万吨,占世界养殖总产量的90%以上。
“去年,我们从68份蕨麻种质资源中筛选出63份高耐盐碱资源,将其种植在青海海西地区重度的盐碱地,目前来看,成活率达92%以上,生长状况良好。”22日,青海民族大学生态环境与资源学院院长,青藏高原蕨麻产业研究院院长李军乔向中新社记者表示,这也是中国首次实现重度盐碱地成功种植蕨麻。
从戈壁沙漠到绿树如茵,从荒山秃岭到茫茫林海,从不毛之地到硕果累累,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祖国大地绿色变迁的背后,有多少科技工作者负重前行、攻坚克难。
近日,我国首批10800粒航天耐盐碱马铃薯种子进入品种选育阶段。本次搭载神舟十六号完成太空旅行的种子,未来将通过催芽、育苗、移栽,持续进行鉴定评价,选育马铃薯新品种。
2023年,是中国攻克杂交水稻难关——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50周年。14日,中国水稻工作者相聚一堂,为杂交稻三系配套成功这座中国农业发展的丰碑庆祝。
很多人印象中,北京这样的大都市,或许不是“种地”的地方,但科研人员有不同的看法。如何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在北京平谷区,农业中关村正在探索一条新路。
为推动“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加快选育耐盐碱特色品种,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农村部近日向社会推介发布了第一批耐盐碱优异作物种质资源清单,涉及大豆、水稻、玉米、小麦等10种农作物,共计711份。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近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召开全国菌草技术推广现场会,与会专家充分认可了菌草在“以草代木”发展食用菌种植、扩大饲草饲料来源、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和产业化发展方面有广泛前景,在盐碱地治理和防沙治沙等生态治理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东北广袤的黑土地上,每年产出数以亿吨计的玉米秸秆。以往,大部分秸秆被视作废物,或丢弃,或焚烧。把“废物”转变成可利用资源成为值得研究的课题。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归纳总结了珊瑚礁生态系统聚集吸收外部营养、保持并循环利用内部营养、高效输出有机碳的生态功能,提出了“珊瑚礁生态泵”(Coral reef ecological pump)概念。研究提出,如同水支持沙漠中的绿洲一样,贫瘠热带海洋中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具有多途径补给和高效循环营养物质的功能以及可观的有机质输入与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