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不可缺少、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一旦破坏将直接危及到人类健康和生存,因此,土壤的修复、维护、改良迫在眉睫。中医农业生物土壤改良剂的研究与应用使人们找到了有別于传统改良土壤的有效新方法。
9月28日,在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坪山村,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发的第三代杂交水稻“三优2号”亩产达到1085.99公斤。这是目前为止,第三代杂交水稻取得的最高单产。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28日发布的生物育种产业专利导航研究报告显示,全球生物育种领域专利申请数量快速增长,我国生物育种专利申请量排名全球第一。
9月24日,国家水稻测产专家组对新疆优质高产耐盐碱水稻新品种新粳8号进行实打验收,亩产659.3公斤,刷新全疆优质高产耐盐碱水稻单产纪录。
以二氧化碳为原料,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直接人工合成淀粉——看似科幻的一幕,真实地发生在实验室里。我国科学家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相关成果北京时间24日由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
美国工程师利用嵌入植物叶子的特殊纳米颗粒,创造出一种可以由LED充电的发光植物。它们可以反复充电,充电10秒后,植物会发光几分钟。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科学进展》。这些植物产生的光比该研究小组2017年报告的第一代发光植物亮10倍。
亩产1123.87公斤!日前,在贵州省兴义市水稻超高产试验示范基地,经工作人员测产,贵州省水稻高产再创纪录。
9月13日,在黑龙江省方正县召开的哈尔滨市水稻钵体育苗机械有序抛秧成果观摩培训会上,黑龙江道谷禾田科技研究院中医农业土壤改良效果现场会吸引了与会者们的眼球,他们兴至勃勃地听取苏同兴教授的解讲。
安徽六安市桃产业迅速成长离不开农业科技的助攻,让我们一起走进桃园听听这片土地上的故事。
农田耕种的效率和精细化程度,直接影响农业的生产效益,随着人工智能向农业的深度渗透,农业的智能化水平正在快速提升,农业的耕作方式也在发生改变。农机无人作业系统是人工智能在农业中最为广泛的应用,被称作“虚拟机手”,安装在普通农机上,可以适配几十种不同类型的农具,让普通农机具备全昼夜、无人化、精准作业的能力。